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各持见解,著书立说,奔走游说,互相争辩,出现了“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局面(     
A.直接促成了各诸侯大国改革的成功
B.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全面奠定后世主流思想的发展基调
D.推动了传统文化体系最终形成
2 .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4-02-23更新 | 112次组卷 | 28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山东威海·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4 . 如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部分学者的观点。这些观点(     
学者观点
老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庄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A.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B.体现了唯物论的倾向
C.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D.寄托了对逍遥的追求
2024-02-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里说道,先秦时期某位思想家认为“‘礼’,是圣人为着人类的福利而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生存就不能不分工互助,不能没有‘群’(社会)。但人们若顺着本性做去,则任何人都是其他任何人的仇敌,根本不能有‘群’。圣人造出种种礼制就是要使人们相让相安,使‘群’成为可能。”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
2024-01-2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香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24-01-1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平高集团湘鄂冀三省七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贵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2024-01-07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8 . 【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

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材料二   贵族形态从先秦开始,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具备政权的法定确认。自商鞅推行军功爵制之后,贵族世袭传统被打破,由战国而秦,由秦入汉,先后产生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汉武帝时期,世族势力遭到压抑,他去世之后,各项管制政策相继松弛,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地方上的世族势力乘机崛起。

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对军功爵制的演进,从此,文武二士都拥有了公平的进入体制内的通道。在政治经济史上,科举制是对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平民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从此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完成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次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第二次演进的历史因素。
2023-12-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以藏书丰富而闻名,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负书担橐”以便随时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     
A.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B.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C.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D.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
10 . “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       
A.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B.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
C.奠定了华夷关系的基本框架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