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出现以下几种“士”的类型。这反映出(     
类型特点
纵横捭阖之策士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人主,议论古今,陈说厉害,上为国家排忧解难,下为自己博取富贵
著书立说之学士围绕着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众多的学识渊博之士,展开了潡烈的论辩,他们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使气任性之侠士讲义气,重诺言,济人危难,不惜舍身
鸡鸣狗盗之食客投身寄食于达官贵人门下,以求免于饥寒之苦,甚至不乏施展身手的机会
A.百家争鸣促进士人著书立说B.尊贤养士强化了各国诸侯权威
C.士阶层积极奋进的时代风貌D.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
2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48次组卷 | 3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2022-12-03更新 | 787次组卷 | 4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022-10-25更新 | 370次组卷 | 172卷引用:2015-2016学年青海平安县一中高二4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6 .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论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儒家学说是推动文明转型的理论基础B.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文明转型的根源
C.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文明转型的重要因素D.小农经济是推动文明转型的经济基础
7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改革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
2022-01-08更新 | 176次组卷 | 30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科)
8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020-10-12更新 | 539次组卷 | 98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28次组卷 | 30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