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1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9次组卷 | 4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4 .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当时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思想主张有(       
①“定于一”                           
②“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③“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④“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4-13更新 | 29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荀子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其主张(     
A.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B.迎合了当时诸侯国君的需要
C.代表了下层平民大众的利益D.蕴含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2023-04-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孟子·尽心下》提出“无礼义,则上下乱”;《墨子·天志上》强调“且夫义者,政也”;《韩非子·解老》有“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同“稀”)起”的记载。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使各家思想日渐交融B.聚焦“义”展开了激烈争论
C.加强了民众观念认同D.有规范政治秩序的共同诉求
2023-04-09更新 | 1024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服饰问题上,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主张“被褐(粗布衣服)怀玉”;墨家主张“节用”;阴阳家认为衣服的颜色与四时、方位必须对应。他们的服饰观(     
A.反映为政以德的重要性B.源于宗法制的彻底瓦解
C.契合了各自的思想宗旨D.表明民生问题受到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     
著作相关论述
《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尊崇天子的意义B.诸子思想的统一
C.社会转型的诉求D.中央集权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       
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
10 . 先秦时期某一学派思想家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其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等思想。下列符合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A.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C.兼爱非攻D.君主专制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