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024-04-0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铁力市马永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024-01-0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治重心由周天子逐渐转移到公室、卿大夫集团。以统治阶级“内争”为特色的社会秩序急剧变动,最终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极化。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礼之用,和为贵。”“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主张相应的学派,简述这些主张共同宣示的理念。
2023-11-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敢。”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化政策上有何异同点?
2023-11-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2022年4月央视播放纪录片《战国大学堂稷下学宫》,引发广泛关注。稷下学宫创立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因位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历时15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稷下学宫开古代大学之先河、创百家争鸣之盛况,汇集儒、道、法、名、兵、农等百家之学,为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及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依托。稷下学宫实行政治、教育、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完美结合,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自解奎静、于美杰《以稷下学宫为例探讨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稷下学宫为何会出现在齐国?首先齐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是强国、富国,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利,国都临淄被盛赞为“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再就是齐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姜齐时从太公起就”因其俗,简其礼”,田齐因循,为积聚自家声势,更有非常之举……兼容并包使其能容得下各种奇谈怪论。

——摘编自李政富《稷下学宫里的知识分子——“这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之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
2023-11-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
2023-10-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百家争鸣】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 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呜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3)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023-10-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

材料四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归纳“新法”的主要内容。
2023-10-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