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今天我们仍能从儒家思想中吸收到的积极因素有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别尊卑,明贵贱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修己安人,正心修身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2020-05-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020-05-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变革的时代

材料一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问题
(1)材料一中“天下”指的是什么时代?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材料二是司马迁对儒家、法家的评价,对材料二的观点做一总结。
2020-04-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东周时期言论属于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此前中国社会是血缘社会,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此后转向地缘社会,进入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1)社会转型时期,“士人”尤为活跃,出现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仁、礼、义
孟子人性本善、①民贵君轻
荀子
法家集权、法治
道家老子与庄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④


(2)社会转型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概述汉朝、隋唐、明朝三个时期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的史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日渐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②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划线部分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个?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5)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史实有哪些?
社会转型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三: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四: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材料五: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6)与材三、四和材料五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7)综合材料三、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的社会的看法。
2019-10-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6 .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家文明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主流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明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禀赋和文明优势。
问题:
(1)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以下对孔子生卒年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B.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到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C.公元前五世纪晚期到公元前四世纪初期
D.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到公元前五世纪初期
(2)从先秦到宋代,儒学的演变过程中,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相关史实加以叙述。
(3)近代以前,儒家文化经历多次内部与外部文化的冲击。概括儒学经历哪些内外文化的冲击?
2019-08-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一模历史试题
7 .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孔子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家多认为正统的是
A.董仲舒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与“当今”最契合的时代是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
9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2016-11-27更新 | 1402次组卷 | 50卷引用:上海市鲁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科等级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