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6次组卷 | 4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补考历史试题
2 . 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如图),公之于众。孔子对此批评道:”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应该,纠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这反映了
A.仁政与专制的冲突B.道德与法治的对立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儒法治国理念之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5 . 战国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ǎn),不得休息”。这说明
A.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战国时期战争频繁D.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激烈
6 . 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B.庄子C.邹衍D.墨子
8 .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学易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诸子百家相互诘难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020-06-15更新 | 252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0 . 子路问政,孔子答“必也正名乎!”孔子将“正名”放在为政首位,合理的解释是
A.辩正礼制等级,规范社会秩序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学声誉
C.推广学校教育,选拔政治人才D.整理文化典籍,恢复文化传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