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1 道试题
1 . 如表为韩非子有关孔子的论述。据此可知,韩非子
出处论述
《五蠹》承认孔子是“天下圣人”
《显学》认为孔子是“儒之所至”
《难言》把孔子与伍子胥、管仲相提并论,惋惜他们的不幸遭遇
《内储说下六微》肯定孔子“为政于鲁,道不拾遗”的政绩

A.率先提出依法治国理论B.没有看到孔子治国的不足
C.对孔子充满尊重和尊敬D.顺应了建立专制国家需求
2021-01-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必须对人的恶的本性加以控制,并提出了三种社会控制手段:使群、隆礼、至法,以达到“至平”的社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由此可见,荀子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的变革B.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C.达到“克己复礼”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墨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日: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与该观点最相近的是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4 . 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据此,韩非子
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
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2020-12-25更新 | 44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嘛。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儒墨法道B.道儒墨法C.儒法墨道D.道墨法儒
2020-12-21更新 | 257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怀宁县高河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先秦某思想家的著作,其中“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体现了该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言论的是
A.“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且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2-18更新 | 388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二中学、晋江市第一中学、南安第一中学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废先王之……以法为.”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关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2)上述材料中的相关思想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几个文化思想活跃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明末清初。并进一步指出,这几个文化思想活跃的时期,大都发生在王朝的衰落与崩溃之时,而在一些王朝的盛世,社会经济结构稳定,君权巩固,其文化思想反而缺乏生气和活カ,如“汉唐盛世”和“康乾盛世”,并非必然伴随着文化思想的活跃。

——据徐跃《简论王朝危机与文化思想活跃》等


试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明确写出自己所评析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商鞅则强调“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据此可知当时
A.儒法两家相互借鉴融合B.粮食安全得到一定重视
C.抑商思想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变迁强化重农意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