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23-24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韩非子认为:“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这一观点(     
A.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B.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C.表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D.注重伦理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重建
2023-10-28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桃源县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据如表,可推知(     
三晋与齐法家对照表
三晋法家商鞅重“法”,法是“治之本”,“法任而国治”。
申不害重“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慎到重“势”,“势”者,君主之权位也,强调权力出于一孔。
齐法家重视“道法”,“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
A.法家思想流派内部有根本分歧B.都受到了儒道思想文化的熏陶
C.折射了战国时期各阶层的诉求D.体现了殊途而同归的发展趋势
2023-12-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如表是战国时期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思想家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
“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荀子
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B.阶层流动性加快C.主体意识走向觉醒D.尚贤观念的强化
4 . 思想之进。儒家思想从创立以来,历经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将下列字母按要求填入“儒学发展”结构示意图。
A春秋                  B宋朝                    C三纲五常               D佛道   
E义                      F孟子                    G仁政                      H董仲舒

(2)简要概括儒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能够长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
(3)简要概括时代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3-12-0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衢名而贵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

材料二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已。”……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名法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所代言的阶级。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023-10-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

材料二

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来、耜、铺、铿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未、耜、犁、锄、铋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2)分析材料一中“士”再就业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
2023-10-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53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偃师中成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9 . 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10 .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023-08-17更新 | 1625次组卷 | 35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