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1)依据材料一,判断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
2023-12-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01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总之,宋代的文化与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和老子“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 ……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三: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09-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摘编自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统一分裂一再统一的总趋势推动之下,社会变革异常激烈。而这场伟大变革的时代转折点又在春秋战国之际,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看春秋是经济萧条、政治颓败的冷清社会,看战国则是经济飞跃、政治革新的一派繁荣景象。在私学中,著名的教师几乎都是思想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自由发表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不同观点,从而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各种学派。

——摘编自晃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平王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诸侯国内部争夺以及相互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游牧族乘机侵扰,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境内诸国都受到威胁。到春秋末已逐渐出现七强并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田和为诸侯,七国并立局面正式形成,这对宗法传统破坏比较彻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临春秋战国这场“社会变革”,儒家、法家提出的治国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二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图三铁制农具

   
图四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三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摘自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什么影响?
(2)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概括这一新现象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三: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孟子墨子(民)本文化的内容。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运动,并概括其影响。
2023-10-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材料二   墨子认为,老百姓要创造财富或“生财密”,就不得不高强度地劳动而“强从事”,“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经,多治麻丝葛绪细布绣”,多生产“衣食之财”,特别是要多打粮食,“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为宫室不可不节”“为衣服不可不节”“为食饮不可不节”“为舟车不可不节”。

——以上均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与荀子相同的民生经济思想,并分析二者经济思想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3-10-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2)从司马谈对“诸子”评论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看法。
2023-11-2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