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皇权专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及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这个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伟大创举的历史贡献。
2024-01-2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郡县制

材料一   “郡县制”的横空出世与发展巩固,乃是我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的明显标志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县”作为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新的行政管理体系,开始在各地区像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其产生方式和建设途径主要有五种(见表)。

春秋战国时期县的产生方式和建设途径

把那些被武力消灭的诸侯国变成建制县

在武力震慑下,通过相对和平的外交手段逼迫邻近诸侯国成片割让土地,然后将其改制成建制县

把一些由“世家”“大夫”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贵族食邑改造成建制县

调整传统的行政区划,把原来层层分封的版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比较小且分散凌乱的“都”“邑”合并成新的建制县

人口向边远地区扩散迁移,新垦土地上往往不再推行分封,而是大多都直接将这些新的开发区设置成新县

“郡”的设置,稍晚于县且多在边远之地或近敌之处,具有守疆保主的职能,故县级长官为“令”,而郡级长官却称“守”。郡制与县制逐渐配套,形成“以郡管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管理的制度格局。春秋中后期,一些诸侯国充分利用郡县这一新机制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推行按田亩征收赋税;二是确立了农民的重要社会地位;三是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

在这400多年的转型期间,郡县制与分封制一路同行,又逐步后来居上,显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自秦皇汉武以降,再到蒙元、朱明、满清时代,郡县制穿越了多个王朝的时光隧道,其影响所及以至于今日。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材料二   郡县制的部分相关记述

记述

出处

海内之郡县,法令由一统。……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司马迁《史记》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

班固《汉书·地理志》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吾人敢断言郡县制度之成立也,断非由于一二先知先觉的政治理论家事先立说创制于前,然后始有郡县者。换言之,则郡县之起源,势必由于人类社会生活逐渐演变之结果。唐德刚《中国郡县起源考——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
(1)围绕“第一次大转型”,概述郡县制创立的历史条件。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郡县制历史意义的理解。
3 . 中国古代把零星核算谓之“计”,把对一定时期的经济情况的总合考核谓之“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田律曰:县官乘马过县,欲贷刍禀、禾、粟、米及买菽者,县以朔日平贾(价)受钱,先为钱及券,诟(读xiànɡ,古代的储钱器)以令、丞印封,令、令史、赋主各挟一辨,月尽发詬令、丞前,以中辨券案雠(校对)钱,钱辄输少内(收储钱财的机构),皆相与靡(磨)除封印,中辨藏县廷。

——摘编自《岳麓书院藏秦简(肆)》

材料二   明朝户部主管会计工作,省、府、州、县都有主管会计。国家按“四柱清册”制定了统一的帐薄格式——“印信文簿”,颁行全国。“印信文薄”是国家主要帐薄,具有总帐性质,规定每天登记,定期选官送部里。中央各部门,地方府、州,又设置专项分类帐薄,如盐院的“红字得”、“钞关文薄”等。帐薄的记登记实数,又登记按数量折银或钱的金额,以登记金额为主。

——摘编自王光达《中国古代会计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对于研究秦朝会计制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会计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3-07-08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摘编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024-06-0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部分)章节引言(节选)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中国文化终于涌现了。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
第三章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第四章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中国又跨步向前,晋身为东亚的中国。
第五章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中国文明更进一步扩大到东亚以外。面对其他文明的挑战,冲突和融合是最常上演的戏码。
第六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中国全盘进入了世界秩序。
第七章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西方,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选择一个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要求:选择的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原因,并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2024-01-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四)历史试题
7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图1隋朝“三省六部”制       图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后者的职能、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的原因主要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设计有关?你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其原因进行补充说明?
2023-12-2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宫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3-06-09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如此,秦国所创立的丞相制在中国宰相制度的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秦国有丞相以来的历史,没有一位丞相终身任职,即使像魏冉、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著名的丞相亦没有老死在相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秦王乃拜范雎为相。”“范雎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

材料二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所创立的丞相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宰相制对秦国丞相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这种发展的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