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材料三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2022-03-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许商人穿丝制品、操兵器、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但是商人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用高利贷盘剥农民,成了富人,他们用钱财结交王侯,抬高了社会地位,以至文帝时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严重形势。针对这种情况,文帝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给农民一些经济的实惠,减轻政治的压迫,增强农民阶级对抗土地兼并的能力,以保护封建的农业经济。

——摘编自张大可《论文景之治》

材料二   汉文帝稳定政局、约法省禁,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宁的环境。他避免战争,节制兴建,节约了国家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从而调动了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此外,他实行“入粟拜爵”另开财源,以减少算赋,免收田租,让农民休养生息。在工商业发展上,汉文帝时政府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这样,最终财源得到扩大,富国富民的目标得以实现,文景盛世得以出现。

——摘编自艾声《汉文帝与“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文帝倡导以农为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文帝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试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司马迁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以范蠡为例,说其“三致千金”,把财富分给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和远房的叔伯弟兄,"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这一言论意在(     
A.肯定人们的逐利行为B.说明仁义是财富的派生物
C.强调对各业一视同仁D.指明商人发家致富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
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性?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