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公元前111年正月,汉武帝派司马相如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随之,汉朝廷不仅在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史记·平淮书》记载:“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些举措(     
A.表明国家行政效率显著提高B.印证了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D.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然而,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总之,近代中国各种西方观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启瑞《近代以来中国西方观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人对西方认知历程的特征。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卷(二)历史试题
3 .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载:“武帝时……设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将有重法。”附益之法意在(     
A.加强中央权威B.维护社会稳定C.调和大臣矛盾D.提高行政效率
4 . 内蒙古居延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镇,上世纪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简牍中的文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官兵的请假报告、日常管理记录,又有关隘与关隘之间的秘密联络方式、皇帝下达的诏书、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这反映出汉代(     
A.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B.行政运行机制有所保障
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D.政治等级秩序较为稳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道德经》中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但在董仲舒看来,“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动;三王之政,随阳而更起⋯⋯贵阳而贱阴也。”这种关于自然界的主张,被他作为“三纲”的基础加以应用。董仲舒的这一做法(     
A.试图实现道家道德伦理的世俗化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和谐思想
C.成为汉武帝时大一统的理论基础D.迎合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024-04-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汉昭帝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都之化。愿罢盐、铁、均输。
A.社会多元需求影响国家治理B.朝廷的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C.国家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局面D.工商业者政治影响力提高
2024-04-08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西汉击退匈奴后,边郡和内地之间,邮亭驿置相望于道,大量的徙民与戍卒来到河西走廊,将中原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带到这里,在荒凉的原野上开垦耕地,种植谷、麦等农作物。这些做法(     
A.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B.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C.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D.推动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2024-02-26更新 | 246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

——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材料二   下表为明代沿海地区主要海防卫所城池的数量统计。

地区辽东山东北直隶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
千户所城数量(个)9232220321958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朝海防布局的因素。
2024-01-31更新 | 203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届普通高中协同发展共同体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罢苑马,以赐贫民”。建元三年,“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狩四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汉武帝此举(     
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B.防止了地主土地兼并
C.限制了人口流动和迁徙D.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
2023-10-11更新 | 468次组卷 | 10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023-10-01更新 | 224次组卷 | 2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