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中华门”、北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为“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   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   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日内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2 . 北朝文学作品《木兰辞》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其中“天子”与“可汗”的称谓反映了(     
A.民族文化的交融B.各族的政治隔阂
C.北方的政局动荡D.南北政权的对峙
2024-01-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少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多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的。与华夏文明认同,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实现历史进步的基本路径,而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文明认同的结果,便是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材料三   



《元晖墓志铭》拓片(局部)

公讳晖,字景袭,河南洛阳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孙……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始自国子生辟司徒参军事,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龟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

——摘编自《元晖墓志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华夏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2023-12-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学者何休在注《公羊传》(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书)时,将“内其国而外诸国”称为衰乱世,将“内诸夏而外夷狄”称为升平世。而太平世则是“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在这里不再把蛮夷看成未开化的禽兽,几乎已经看不到歧视。总的来说,天下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与中国对等交流,而华夷一体,中国教化四夷,最终形成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

——摘编自《浅谈天下观》

材料二

内容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何休的天下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华夏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6 . 有学者指出:制度本身不是孤立的,制度之间的互动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制度的叠加。下列选项符合此认识的是(     )
①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②羁縻制猛安谋克制奏折制
③租调制均田制三长制④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3-03-31更新 | 4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历代帝王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见证

材料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 年),是明清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以独特视角体现了 “ 中华一统、主权延续、朝代更迭、一脉相传” 的历史特点,也使得“ 中国” 这个概念及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摘自刘洋主编《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

材料二清朝顺治和乾隆时期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的调整变化

时期入祀帝王的调整和变化相关资料
顺治时期

(1643- 1661年)

①恢复祭祀元世祖忽必烈 ②新增祭祀元太祖成吉思汗 ③新增祭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④新增祭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⑤新增祭祀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建大宁宫
(今北海公园),大定二十九年始建卢沟 桥。《世宗本纪》记载:即位五载,而南北
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重农
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家给人
足,仓廪有余……号称“ 小尧舜”。
乾隆时期

(1736- 1796年)

增加东晋、南朝之宋齐陈、 北朝之北魏、五代之后唐、
后周等帝王入祀,共188位
乾隆皇帝认为:“ 北魏的鲜卑族帝王,
结束战乱,雄踞黄河以北,勤思政理、讲
学兴农,确为英主,安可置而不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北魏孝文帝和金世宗的历史贡献。
(2)材料二中,顺治帝对入祀帝王的调整可归为几大类?写出分类标准和序号,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清朝皇帝沿用明朝庙宇并调整入祀帝王之举?
2023-01-0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如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备准确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D.促成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0 .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022-06-14更新 | 604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1-201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南区)高二下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