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崇儒兴学,《北史·儒林传》称颂北魏“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提出“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金立孔庙于上京,元推崇程朱理学。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措
A.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是为了提升儒学的正统地位
C.实现了文化统一与民族的交融D.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注重礼乐教化,他们祀天地、祭先圣先贤、崇祖先、祀百神等活动的频繁虔诚程度,没有一个汉族君主能与之匹敌。他们此举意在
A.宣扬儒家思想B.证明正统地位
C.加强思想控制D.促进民族交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4 .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2022-02-23更新 | 947次组卷 | 18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重视修建明堂(     
A.加剧了社会矛盾B.彰显了政权的合法性
C.强化了君主专制D.开始了祖先祭祀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个说法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指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B.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
C.形成与南方政权南朝的对峙D.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之时
8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
A.瓦解了士族阶层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D.激化了阶级矛盾
2022-01-21更新 | 397次组卷 | 19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孝文帝改革时期制定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发放,不允许自筹。同时,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这样做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会导致北魏政治的动荡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利于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10 .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
2022-01-15更新 | 608次组卷 | 26卷引用:云南省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