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2 . 居丧是死者亲属等相关人员在服丧过程中的哀悼表现,儒家制度经典根据血缘远近规定了相应的居丧等级标准。东汉时严格遵守居丧制度,魏晋时居丧违礼现象却时有出现。该变化反映出
A.人民大众喜好决定世风转移B.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
C.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思想
3 .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以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D.制度博弈的常态化
4 . 魏晋以来,农民耕种地主和官府的土地,完全交纳实物地租。官吏俸禄由汉代的一半给货币,基本上改为全部给谷帛等实物,只有北齐官棒有三分之一是以钱支付的。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B.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农民和手工业者负担加重
2022-03-31更新 | 614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示意图,在①②③处方框中应填入
A.齐、北魏、十六国B.十六国、北魏、齐
C.十六国、齐、北魏D.北魏、十六国、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魏书·拓跋澄传》记载:在一次朝会之后,孝文帝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任城王拓跋澄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当时北魏官方用的是鲜卑文,今已不存),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以为何如?”拓跋澄对这件事非常赞叹。……但事物从来都是有两面性的,对此,清人赵翼看得清楚。他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之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以文治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孝文帝迁都改风,结果导致武备松弛,虽然他想以文治比肩古代贤王,但事实是孝文帝迁都以后,国势便开始衰落。三十四年以后,北魏瓦解。

——摘编自潘元超《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豪赌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清朝学者赵翼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2-03-1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2次组卷 | 23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
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
2022-03-05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崇儒兴学,《北史·儒林传》称颂北魏“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提出“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金立孔庙于上京,元推崇程朱理学。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措
A.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是为了提升儒学的正统地位
C.实现了文化统一与民族的交融D.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注重礼乐教化,他们祀天地、祭先圣先贤、崇祖先、祀百神等活动的频繁虔诚程度,没有一个汉族君主能与之匹敌。他们此举意在
A.宣扬儒家思想B.证明正统地位
C.加强思想控制D.促进民族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