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隋书·百官志》载,陈“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这一调整(     
A.标志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为三省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C.严重削弱了陈朝君主的权势D.加快了实现南北统一的步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所示现象的实质是,唐朝(     
时期宰相数目/人宰相中科举入仕者数目/人科举人仕占宰相总数的百分比
初唐6357.94%
武则天政权掌握期1513120.53%
玄宗朝592237.29%
肃宗至德宗期632133.33%
顺宗至武宗期966971.88%
宣宗至哀宗期988687.76%
A.高级官员大多来自科举B.封建统治基础逐渐扩大
C.儒学复兴运动大获成功D.士族门阀势力彻底消失
2024-01-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下列对该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丞相等公卿大夫,多出身于“茂才”B.公孙弘入仕,得益于“特科”的制度
C.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状”尤为重要D.中正选人的标准和结果,称为“上计”
2023-12-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D.消除了门第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甘肃出土的敦煌文书残卷中,保存完好的教煌文书是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到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的37件户籍文书,其中户主为勋官的有10户,平民百姓有27户。有学者研究其授田情况得出下表中的结论,据此可知,唐代(     

三十七户总实授田数

2062亩

户平均实授田数

56亩

丁平均实授田数

51亩

永业田/全部实授田数

50%

口分田/全部实授田数

48%

A.藩镇割据使均田制无法实行
B.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减弱
C.自耕农经济在边疆得到推广
D.国家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6 . 隋文帝规定,凡是年龄到了50岁以上的人,可以缴绢免除兵役徭役。到了唐代,承担徭役的农民已经不再受年龄的限制,都可以用绢帛代替。这些规定(     
A.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B.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7 . 与秦汉不同,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其他官员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反映了(     
A.中央权力加强B.宰相制度相对完善
C.相权趋于弱化D.唐代官僚机构膨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长安三万里》暑期热播,其中讲述李白(商贾之子)曾多次试图以“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之举进入仕途,然始终抑郁不得志,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可知(     
A.科举制未能突破门第之见B.科举制尚未占据主流
C.干谒制破坏科举的公平性D.唐代选官制度多元化
9 . 唐代两税法将预算收入总定额以及上供、留使、留州的预算收支定额加以确定,建立起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此外,两税三分法基于地方支出标准对地方官俸和军费都有具体法令规定。这些规定(     
A.体现了“量出为入”原则B.有利于提高征税效率
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D.旨在限制地方的财权
10 . 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B.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
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3-10-16更新 | 384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