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     
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D.打破了“世卿世禄”
2024-04-11更新 | 623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2 . 《帝制时代的中国》指出,中央“以成熟的综合体形式出现三个机构,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最高官员每日要在政事堂会议上与皇帝会面,所有的重大政策都在这里决断”。这段材料可用来说明(       
A.汉朝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B.唐朝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
C.元代创新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D.宋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2024-02-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2024-01-30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唐律疏议·户婚》规定:“田无文牒,辄卖买者,财没不追。”唐玄宗重申此制:“凡卖买(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这种做法(     
A.活跃了商品经济B.表明契税制度日益完善
C.维护了均田制度D.促进庄园式劳作的兴盛
2023-08-14更新 | 313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官学教育鼎盛,私人办学也因政府鼓励而得到发展。地处“荒服之表”的海南所在的岭南州,“县学仅四五十人”,见诸史籍记载的第一间黎族子弟学校,也于贞观末年在儋州吉安(今昌江县境内)由当地县承设立并主持讲学。由此可见,唐代兴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A.敦行社会教化B.推广诗词歌赋C.促进民族交融D.扩大科举规模
2023-03-20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   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
22-23高一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营造了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B.选拔标准异常严苛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D.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2022-11-21更新 | 353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租庸调制直接继承于隋代的赋役制度,然而就其渊源来说却是对魏晋以来赋税制度的总结。在西晋至唐的赋役制度变迁中,调的征收由计户评资征收演变为计丁征收,租的征收由计亩征收演变成计丁征收,至唐初租庸调都统一于计丁征收,既易于实施又兼顾了公平,可以持续稳定的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政、李金兰《论唐代租庸调制度优势之形成》

材料二   随着大批农民或因逃避租庸调而成为流民,或因为躲避兵役而逃之,使得唐政府所掌握的人口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渐枯竭。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并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唐政府新增加了很多新的税收项目,从而形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的混乱局面。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指出两税法与租庸调相比的新变化。
9 . 唐初,虽然个别商人通过纳赀等途径入仕,但这些途径并不被视为“正途”。唐代中后期,政府规定“三年内弃商专业”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表明唐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B.科举制度得到完善
C.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D.商人跻身统治阶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2022-01-12更新 | 7087次组卷 | 80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