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2 . 唐朝实行了三省制度之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争权夺利,唐朝对中枢进行了调整,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共同的议政机构,遇有意见分歧,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加强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官僚制度D.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
3 . 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2022-11-09更新 | 15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以黄门待郎郭待举、兵部待郎岑长倩、检校中书侍郎郭正一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这一举措(     
A.完善了中央权力制约机制B.导致中枢行政效率低下
C.说明三省六部制遭到摒弃D.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5 .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6 .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7 . 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强化相权,对皇权造成威胁
8 .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据此可知,当时(     
A.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B.君主专制干涉政府的运行
C.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D.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
9 . 从汉武帝重用尚书官开始,国家的大政方针往往由中朝所决定。经过东汉至隋唐的发展,中央最高政治机构起先是尚书台,后来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依次由宫廷御用侍从组织发展为国家的出令机关。这一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枢决策与执行一体化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D.相权机关的时代变迁
10 . 枢密使最初由唐代宗设置,当时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最初仅起到一个上承君命,下联宰相的联系沟通作用。在五代十国时期,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这一变化说明(     
A.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变B.皇帝控制朝政的能力加强
C.中枢决策能力发生变化D.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
2022-10-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