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掌善货贸易之事”。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其主要原因是(     
A.租佃关系的形成B.商品经济的发展C.贱民数量的减少D.社会地位的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朱熹认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请求朝廷省减赋税,以期实现“一方憔悴困穷之民,自此庶几复有更生之望矣”。他的这一思想(     
A.抒发了经世济民的情怀B.认识到北宋民生的凋敝
C.批驳了文人的空谈义理D.背离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2023-1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出现新的手工业工场B.经济作物的品种繁多
C.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2023-11-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两宋时期,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宫司理断交易,具当以赤契为主”,“必自有官印下照可凭”,而“白约不可凭”。这有助于(     
A.扩大商品流通规模B.提升工商业者地位
C.维护商业经营秩序D.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但不时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

——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

材料二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 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 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 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 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 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况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指出其有何意义。
2023-11-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津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表现。

材料二   元政府征调的粮食,主要是产要江南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而元大都“去江南极远”,因此在粮食、生活用品等多个方面都是仰仗于江南。早在元代初年,由于战争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元代统治者就开始考虑南粮北调的问题了,持续地实施多项工程。

——整理自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元》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格局的角度简析元朝“南粮北调”的原因,并指出元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实施的“多项工程”。
2023-11-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A.程朱理学的兴起B.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C.商品经济的繁荣D.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9 . 两宋以前的农民主要是均田制下的自耕农和地主庄园内的部曲,《唐律释文》解释:“随主属贯,又别无户籍,若此之类,名为部曲。”宋代以后,部曲逐渐发展为佃农,并作为客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与主户取得了平等的户籍。最能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B.农业雇佣关系逐渐普及
C.客户的社会地位提高D.传统经济关系发生突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代著名大臣中,不乏出身于下层百姓和贫苦人家的子弟。如北宋政治改革先驱王禹偶“世为农家”,官至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门第观念已彻底消失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科举是入仕唯一途径D.官场由平民子弟主导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