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与代表性农业生产水平

朝代南北综合亩产土地生产效率增长指数(以汉为基数)主要产粮区亩产(汉小石/汉小亩)增长率(以汉为基数)劳动力年产原粮(斤)增长率(以汉为基数)
战国中晚期21692.82.3181.9331892
秦汉12641002.8210013578100
东晋南朝25797.162.7497.16
北朝257.697.522.7597.52
334126.63.571126.64524126
3091174.03142.914175116
3381284.03142.91
346131.94.21149.294027112
367139.014.52160.28226263

——摘编自朱珠《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的非生态转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时段,围绕“农业生产效率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西湖老人《西湖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城内,各行头、行老熟悉行内商品物价、供求状况,“凡雇请人力及干当人,如解库掌事、贴窗铺席、主管酒肆食店博士……俱各有行老引领”;行老为政府旬估定价提供商业信息。这一记载可以印证南宋(     
A.经营模式日趋市场化B.商业信息传播方式灵活
C.生产理念具有开放性D.城市时空限制彻底打破
昨日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3 . 下表是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绵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表中数据显示,宋代(     
类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中:两浙路
租税额37.3948.4823.28
丝绵35.5552.6421.71
38.0650.4225.01
上供额27.1172.1630.79
丝绵5.1294.8868.17
18.3281.2126.46
(计量单位:“丝绵”为“万两”,其他为“万匹”)
A.手工业分工细致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丝织业技术高超D.丝织重心已经南移
2024-04-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考试历史试卷
2024·河南·一模
4 . 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明朝嘉靖以后,官办手工业大都实行雇募制。这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官营手工业走向市场化
C.传统社会结构剧变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2024-03-22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开封的街道较为狭促,皇帝出行,因不再“禁街”,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随行的侍从和官员都“杂行道中”。面对日益加剧的“侵街”现象,北宋皇帝的出行仪仗队主动减少随行人员;不强行拆除关系到基本民生的违章建筑。这表明,宋代(     
A.传统礼制逐渐废弃B.专制皇权受到限制
C.城市管理渐趋宽松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元杂剧代表人物和代表剧本有哪些(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   ②王实甫的《西厢记》   ③马致远的《汉宫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2024-03-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7 . 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文学形式不拘一格,但都不同程度地折射了社会生活。据此回答
(1)下列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文学形式:先秦、汉、唐、宋、元、明清
(2)列举汉以来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文学家及其代表性作品。(每个时期最少二人)
2024-03-1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杂剧源于北宋和金时期的“诸宫调”。元灭南宋后,元杂剧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丽春堂》等以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曲目很受欢迎。由此可见,元杂剧(     
A.重在宣扬民族交流交往B.适应多民族文化生活需求
C.吸收了昆曲的艺术成分D.推动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 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但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发展的最早期形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宋元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是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即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上大都把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同时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之际,虽然朝代变更,宋元分属不同政权,但对书院在教化民众,从而稳定家族,并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