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3 道试题
1 . 北宋前期,法律规定“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至仁宗天圣五年,宋廷颁布新规:“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这反映出宋代(     
A.土地兼并严重B.租佃关系获得发展
C.政府对社会控制强化D.区域间人口流动受限
2024-01-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下图所示为唐代后期升等州(指政区等级上升的州)与新置州地理位置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社会发展加快B.军事斗争形势改善
C.南北经济不平衡性加剧D.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2024-01-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元代思想家许衡称“宋文章近理者多,然得实理者亦少”,提出将“理”“道”施之于日用平常;主张设立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这表明许衡(     
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B.注重发挥儒学教化作用
C.否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D.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
4 . 从唐代中期到宋代末期,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大片山区,曾经接受过五次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分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宋初、两宋和平时期、两宋之际、宋元之际。这些移民与本土人混合后,福建汀州等地士人群体“风声气习颇类中州”。这反映了(     
A.移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B.士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C.人口迁移推动文化认同D.南方山区与中原习俗趋同
2024-01-19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表为《旧唐书》中关于唐初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出处
李守素者,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守素尤工谱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祥究,当时号为“行谱”。卷七十二《李守素传》
敬淳尤明谱学,尽能究其根源枝派,近代以来,无及之者。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时,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卷一八九下《路敬淳传》
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中宗命冲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卷一八九下《柳冲传》
(1)指出史料反映了唐初怎样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历史总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结合材料中的史料说明上述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宋代(     
宋代史料中关于宋代租佃关系的部分记述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苏轼文集》
主户常若(苦)无客,今岁流移至者,争欲得之,借贷种子,与夫室庐牛具之属,其费动百千计,例不取息。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徐松,《宋会要辑稿》
A.社会的阶层流动性较大B.佃农租赋负担显著减轻
C.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D.租佃制优化了资源配置
2024-01-11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昌乐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拉练(二)历史试题
7 . 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依靠外地供给。这反映出(       
A.农业种植技术提高B.生产专业化发展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D.各地经济差距扩大
2024-01-0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标榜自己,而是采用了“官家”称谓,与“酒家”、“店家”、“商家”等相类。看起来“官家”只不过是较高贵的职业类别而已。称谓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政府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社会分工更加细致D.皇权观念的世俗化趋势
2024-01-01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宋代的生活性商品、生产性商品以及金银器物等均需要缴纳商税,甚至小到手工作业工具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均需要缴纳商税。对于长途行商而言,每经过一次州县需要缴纳一次“过税”,多则需要缴纳10%以上的商税。这说明宋代(     
A.商业贸易发达B.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贯彻执行
C.赋税制度严密D.商品经济存在政策阻碍因素
10 .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