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北宋时建立起税率较高的商务征税制度,涉及商业流通、买卖交易、车船交通等诸多方面;此外征税人员又多出身行伍,缺乏专业素质和运作能力。这反映出北宋(     
A.经济发展存在隐患B.财政压力得到缓解
C.赋税征收渠道多元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024-05-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苏轼所作《秧马歇》中记载,武昌“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活,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赢其首以缚秧”,秧马的使用反映了(     

A.农民对传统农具的依赖B.劳动人民的智慧
C.文人对农业劳动的体验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4-05-13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南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于“秀才”“进士”外,另设“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制科”诸科,以选拔法律、文字、数学诸等人才而任于部、寺等专业行政机构,为王朝构成强有力的技术官僚体系。

——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朝除“进士”之外,设“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开元礼”“三史”“学究”“明法”“制举”诸科。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三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贡院举行。会试是礼部主持的中央考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主要考试内容是“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摘编自王日根《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相同之处和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弊端。
2024-05-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南宋岳珂《桯史》卷二记载,一位富翁对想发财的穷书生说:“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穷书生请教五贼是什么,富翁说:“即世间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抛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
C.儒家传统义利观回归D.理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包括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规定在唐朝统治地区,凡是各都督府治所和4万户以上的州,都可设置市场或市署,上“置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下“置市丞二人,正

八品上”;“置录事多人”,分别管理坊市的各项事务。

——摘编自《唐律疏议》《唐令拾遗》《唐会要》等

材料二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东京汴梁城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我们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上清楚地发现,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其他的地方大城市,也大体如此。

——摘编自方宝璋《宋代经济管理思想与当代经济管理》

材料三   到了明代中后期,读书人“科考不成”转而“驰骋商场”竟然也变得常见。因此,传统的政策逐渐向“恤商”“通商”转变。明代大开“捐纳”,设立商籍。商人们事实上通过缴纳钱财获得了社会地位,各取所需。

——摘编自曹琳《明代商人商业经营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归纳这一制度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6 . 宋代,苏州蚕桑业以太湖洞庭山一带最为兴盛,蚕桑生产者主要以购买商品粮为生。此外,江西蚕桑业也有发展,大部分州、军都有蚕桑,鄱阳湖一带、临江军、建昌军及筠州等地蚕桑业颇为兴盛。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D.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获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差异的原因,并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8 . 如图是宋代女子从事商业活动的场景。宋代一些女性以经商为业,有些成为专职的商人,并将自己的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据此可知,宋代(     
A.实现了男女平等B.理学束缚已被摆脱C.男子生存压力大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9 . 南宋初期,原产于北方的小麦和芦布价格猛涨。庄绰的《鸡肋编》载:“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陈旉的《农书》亦云:“(芋麻)一岁三收,中小之家,只此一件,自可了纳赋税,充足布帛也。”这表明(     
A.稻麦复种提高小麦价格B.南宋初期出现经济危机
C.南迁之民不改生活习惯D.政治变动影响经济状态
2024-03-30更新 | 511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新七省卷01)(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对学徒讲学。唐末和五代期间,连年战乱,官学大为凋敝,更是为宋代书院的大发展了提供了机遇。宋代书院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的基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而且十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要求学生“三省吾身”。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官学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互相交流。

——摘编自陈金肃《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探微》

材料二   1898年7月,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国立大学,成立之初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担任全国教育的行政管理职能。学校一改“中体西用”的旧思想,秉持“兼容并包,中西并用”之理念。 儒学经典不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开国内风气之先,引入西方近代学科,分科教学以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到20世纪初,学校已开设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仕学馆,后又细化为文科、商科、工程科、法政科等学科。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的主体改名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京师大学堂与宋代书院相比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的历史作用。
2024-03-17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