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请分别列举一例战国时期儒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主要思想主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为重振儒家文化,北宋中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理”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理学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经济的增加,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较快发展,不少富商大贾拥有巨额货币资本。宋人把当时的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经营活动称之为“营运”,又叫“居物逐利”。其经营主体已扩展到官吏、士人、僧尼、个体手工业者和城镇市民等。通过长短途贩运、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等类型进行营运。商业资本对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至46处。开封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到宋宁宗时已达120多万人。宋代城市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意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食店,而且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城内还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叫做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入元以后,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继续保持着繁荣局面,而且随着运河的恢复和海运的开通,在运河沿线和沿海出现了一批非常活跃的城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资本的基本特点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城市发展的特点。
2022-11-1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唐、宋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任选三个方面,说明宋代在这些方面的新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对商人采取的种种限制,促使其为改变身份而投资土地。结果,此时的商业资本主要以流向土地的形式运动,造成了土地买卖频繁的现象。史载,汉代的地价一般为“亩价二千”,由于地价的稳定性,保证了土地的交换价值不会轻易失去。尽管经营土地的利润较低,但比起“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的工商业经营来说,利润的,获得则稳定得多。汉代商人大量购置土地,使土地更为集中。社会矛盾激化,使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庄园势力膨胀起来,并最终导致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摘编自施新荣《试论两汉商业资本之流向及其对汉代社会之影响》

材料二   宋代农业和民营手工业经济的增加,推动了商业资本的较快发展,不少富商大贾拥有巨额货币资本。宋人把当时的商业资本所有者的经营活动称之为“营运”,又叫“居物逐利”。其经营主体已扩展到官吏、士人、僧尼、个体手工业者和城镇市民等。通过长短途贩运、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等类型进行营运。商业资本对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商业资本主要流向土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资本的基本特点及积极影响。
2022-11-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以心及物而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在“理”认识问题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因素。
(3)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佐证。并说明这一时期“反传统”的思想家们和儒学的关系。
2022-10-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赋税摊派“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宋代制度规定“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这种赋役制度发挥了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灾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社会“百年无内乱”的相对稳定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2022-10-20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古代家训】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部分家训内容

周王室文王在临终遗嘱上,告诫武王遵循“中道”,称王天下,使“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
成王在册封蔡仲时训勉说,要“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孔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韩非子“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贤母家教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以身教子身居高位要勤勉于事,莫生怠惰之心。

——摘编自乔爱丽史少博《论先秦家训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宋代出现了“帝范”“家范”作为家训的范式,严格规定了皇帝遵守的规范和家庭成员恪守的纲常,并大量运用亲切婉转、朗朗上口的诗歌训诫子弟。《袁氏世范》是宋代著名的家训著述,不仅涵盖了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端正民风、官风,易循易行,使人人皆“能知”、“能行”。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家训的变化,并分析这一时期家训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列 国争霸的时代,儒家虽然论证了君权的正当性在于行仁政,但当时尚没有出现大一统帝国,各国任官也没有特别倾向于儒士。而汉帝国建立后,当务之急就是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论证家国同构之大一统帝国的正当性,论证皇帝权威的神圣性,论证如何组建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系统。......儒学要实现这些新功能,还必须从儒学原有的价值系统中推导或创造性转化出若干重要的新观念。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精神文 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课题...建立一种什么形态和特质的新儒学则不能离开思想的内部渊源与外部挑战。基本上,(宋明)新儒家的努力一方面是强化社会所需要的价值系统,并将其抽象为“天理”,同时将其规定为人性的内涵,体现为强烈的价值理性的形态。另一方面,努力在排斥佛道二教出世主义的同时,充分吸收二教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经验,探求精神修养、发展、完善的多方面课题与境界,建立了基于人文主义的并具有宗教性的“精神性”。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创造性转化”出的“新观念”指的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周公制礼便将一夫一类多妾的嫡庶体制制度化,强调身份的重要性,正如《礼记·内则》所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娶婚被看成婚姻的唯一合法程序。聘娶婚,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完成,其基本精神就是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并非仅是男女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正如《左侍·信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西周初将“同姓不婚”定为宗法伦理。

——摘编自杨茂义《宗法制与春秋婚姻礼制》

材料二   唐文宗想把临真公主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却遣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本朝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贵族婚姻制度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从唐到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