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棉花作为一种普遍的植物,棉织品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印度的棉布进入英国市场,迅即对传统的羊毛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出于对传统羊毛业的保护,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棉布进口。但由于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棉纺织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流入新建的工厂,操作生产棉线和布料的机器。18世纪末,英国国内制造商对于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但英国并不出产棉花,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埃及、印度以及中国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而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棉花:理解资本主义的最佳作物》等

材料三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四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棉花在全国推广种植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出产棉花”的英国棉纺织工业全球领先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
(3)运用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四中马克思的观点。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契约租佃经济下,富民和佃户各自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农业生产,改变了均田制下一家一户小农独立经营、自备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经由市场,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但单一地租收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达成。与此同时,契约租佃关系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但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

——摘编自余猛、林文勋《宋代契约租佃制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

材料二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富农贫农中农
1937年16.42%21.92%17.92%41.69%
1942年10.17%10.17%19.37%49.14%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1)国家掌握土地;(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宋代契约租佃制度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契约租佃制对宋代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阶段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简析该土地政策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宁认为确保资本主义因素不至于危害无产阶级政权的关键。结合所学,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简述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及其影响。
3 . 棉纺织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明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明中叶之后,广州一地的棉纺织工场就有2500多家,纺织工人有5万余名。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的新兴因子发展缓慢。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了桑稻争田,由此造成了江南地区粮食供应的紧张。康熙年间,两浙民稠地窄,产为无多。全赖江楚粮艘……从江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内容来看,基本上是苏、松、杭等地的丝棉织品输向全国各地,而湖广、江西一带的粮食则源源不断地输入江南。

——摘编自杜君立等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等文章

材料三   一战的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南方棉花种植推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江南棉纺织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从粮食生产格局和国内贸易形式变化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丝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原因,概括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及启示。
2023-12-2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两宋是伟大的朝代,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国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促成新的开国气象。北宋政治的三项核心特征: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追求国家——社会平衡的政策倾向以及实施有效的批评纠错机制。有学者认为,“祖宗之法”及其体现的制衡原则,反映着赵宋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

——整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赵冬梅《大宋之变》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三   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文化、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与欧洲相比,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先驱,在多数文明层面上远远超前。

——整编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费正清《中国新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北宋王朝的开国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宋统治阶级在地方上如何进行“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两宋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工技发明、物质生产两个角度简述“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
2022-11-0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史料①:《穆天子传》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带)

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甘肃地区多处发现的距今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黄牛骨骸,被认定为最早的家牛。在这些骨骼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 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材料二   五代及宋代初期,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自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表现形式角度指出材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初“粮食革命”的主要表现,简述其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2022-11-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