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口数量因统计资料缺乏而难得其详;到汉代,最高达到6千万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长期战乱而下降一半左右;唐代鼎盛时期,最高达到8千万左右;北宋末期(12世纪初),首次突破1亿大关。在古代,人口的增长和繁多,固然是自然条件优越的结果,主要的还是整体生产力、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结果。除了人口数量,还要看劳动者文化教育素质。宋代通过科举等各种考试(包括特奏名恩赐等)而获得功名的人共有11万左右,目前可考者有4万多人。而参加各级考试的人数要多出几百倍。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也因此大大提高。岳飞虽然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练习弓枪、读书识字,成年后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武将才能。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发现的处摩崖石刻来看,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识字写字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福建路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所至村落皆聚徒教授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材料二   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从长时段对比来看,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还属于古代经验型,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广大农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亲自体验、外在观察、经验积累的结果。农具小型化趋势,宋代中原内地的牛马牧养业明显萎缩倒退。特别是耕牛的短缺,导致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普遍存在畜力不足问题。畜力不足,就只能依靠人力。而人力不可能牵引、推动大型农具,人们只能竭力发展改进小型农具。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甚至局部萎缩,学者漆侠的论文已论述宋代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及其所导致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这里再补充如下:由于战乱和水灾等,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末五代宋金时期发展迟缓,开封市以南许多地区甚至长期荒芜。粮食生产供不应求、南粮北运问题,成为长期制约北方生存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
2 .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品官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周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据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
2022-04-01更新 | 1054次组卷 | 9卷引用:新疆克拉玛依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性农业、民营手工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例增大,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商业特别是集镇商业繁荣昌盛,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区域市场之间联系增强,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商业经营主体除了以经商为主业的职业商人外,已扩展至农民、城镇市民、个体手工业者、官吏、皇室、士绅、僧道以及浮游流亡诸阶层。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只有“重农”才能“富民”,而要“重农”必须“抑商”,让主要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一般农民不能脱离本身的户籍去经商,而商人也只能在本地经营,想去外地,手续十分繁杂。朝廷还强化了专卖制度,规定对盐、茶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商、茶商必须取得“盐引”“茶引”等专卖许可证才能经营,否则构成私盐罪、私茶罪,处罚手段极为严厉。明朝不仅对生活必需品专卖,对金、银、铜、锡、硝、硫磺等重要物资也全部实行专卖。明朝还实行“海禁”,商人和百姓不得从事对外贸易。这项政策被朱元璋的继任者多次加以强调,成为明中期以前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摘编自陈忠海《明初经济政策为何走“回头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朝经济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政府为了避免出现“举世舍农桑,趋商贾”采取了什么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