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与中南半岛、大食诸国、高丽、日本的来往十分密切,高丽和日本都辟有专门对宋贸易的港口。宋代进出口货物有410种以上,按性质可分为宝物、布匹、香货、皮货、杂货、药材等,单是进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种。宋代出口货物种类也很复杂,据日本学者统计,仅日本进口的“唐物”就达41种。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等5个市舶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宋政府正式修订《广州市舶条(法)》,委官推行,并援用于各市舶司。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此时既有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且定居,也有宋朝海商、水手“住蕃”的现象。

——摘编自曹中原、刘常青《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原因》

材料二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占领泉州之后,元世祖即命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任用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为行省中书左丞,主持泉州的海外贸易。次年,元世祖又令行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招徕海外各国贸易。元代进口舶货数量和品种都超过前代,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大德南海志》记载,元代前期经广州港进口的舶货计有“七类七十多种”。元代后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舶货进口量剧增。王元恭的《至正四明续志》记载,由四明(又名庆元,今浙江宁波)进口的市舶物货高达224种,比元代前期翻了三番。元代海舶制造和航海技术都居于世界先进之列,再加上全国统一以后,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能够为海外贸易提供丰富的物资。因此,元代商舶东起高丽、日本,西抵非洲海岸,十分活跃。

——摘编自沈自强《元代海外贸易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23-11-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南方各割据政权一般却比较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五代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据北宋初年统计,当时北方人口只有100多万户,后陆续平定南方诸国,又得230多万户。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的两倍。这一方面是江南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北方经常发生战乱,劳动人民为躲避战火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同时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绍兴和议”以后,北方移民大量涌入,使南方社会经济继续获得发展。11591179年,南宋全国丁口从1684万增加到2950多万,20年间丁口增加了近3/4。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自唐朝安史之乱时候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农业生产技术以江浙一带最进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两宋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

淤田、沙田、潮田、山田、圩田、围田、湖田等各类耕地的开垦;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在这一时期不仅种植地区扩大,而且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宋初从越南引进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普遍种植。有些地区,已有早稻、中稻、晚稻的区分。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把稻种在秧田上培育,然后移植(即插秧)到大田。陈旉《农书》专门记述了秧田的修治技术,不少地区还发明了插秧工具——秧马。秋收后的耕田,务求再三深耕,使土壤疏松细碎;春耕时再三耕、耙,使土细如泥。耕田用牛犁也用踏犁;耘田除草,有了耘爪、耘荡等工具;水利灌溉在原先的筒车、桔槔之外,出现了效率更大的龙骨车(翻车、踏车),可以把河水抽到一二丈高的稻田中。集约化经营的结果,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当时人说,在两浙路一带,上等水稻田一亩,可以收获稻谷五六石,约为750斤到900斤之间,是相当高的产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南北经济重心开始转移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探究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3-11-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汉代到唐代,政府在城市中指定集市贸易地点,商人们集聚到那里做生意。依照惯例,集市贸易要到中午才开始,傍晚之前就结束。杨联陞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中说:“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9世纪逐渐松弛下来了,到12世纪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是很常见的,商人们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不再受到限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间的社会变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北宋的开封在五代以来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封分新旧城,真宗时一共有近9.8万户,到了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人口当在百万左右。在新城以外,还有商贸的小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所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城内还有夜市、早市(又称为鬼市)。南宋的临安是南方最为繁华的都市,四时八节,商贾云集,勾栏瓦市,偏安一隅的帝都沉浸在醉生梦死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之间城市“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之间城市“变革”的意义。
2023-10-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许多传统的观点发生动摇,如邓馆指出“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陈耆卿将士、农、工、商在社会上的作用逐一论述之后认为:“此四者,皆百姓之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儒家强调“重义轻利”,并且将先义后利作为利益得失取舍的一个原则。然而在宋代,更多的思想家认为利在义存,利亡义丧,没有离开物质财富的“仁义道德”。宋代,社会各阶层对财富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人们为“一钱之争,至死而不悔”。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参与经商以牟取利润。……宗室嫁女,也是找富家大姓以货取,婚姻不求门户,直求资财。国家也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编自孙金玲《宋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接踵东来。为了找到传教的门径,他们往往介绍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火器制造等知识。与殖民者稍后而来的是美洲农作物,玉米的产量远比麦类高,番薯更是每亩可产数千斤。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思想观念领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5-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市井交易堪称早矣”,不用再候市门启蜂拥而入,更不必忧市门落锁仓促收场。因为宋代不仅早市无禁,更兼夜市不绝,而且热闹程度非凡。有史料论及宋代夜市境况,“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猪胰、胡饼和菜饼……果子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十,夜深方归也”。

——据《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条》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设新厂矿379家,新投入资本1430万远。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有二百万人左右。尽官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大战期间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虽有较大的增长,但在1920年仍不足30%,外国资本占70%以上。

——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与唐朝相比,宋朝“市井”的新特点,简析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914年到1919年”发展的特征;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此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社会政治进程的主要影响
2023-06-21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

——摘编自马明玉《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然而,却有两句打油诗:人云宋史本病史,我谓宋史亦壮篇。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第一,宋代横比当时世界各国,均在其之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宋代纵比前代,亦超越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座新高峰。以上两点可以称为对两宋历史地位的两个基本估计。一言以蔽之,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经济腾飞,一次文化高涨,足以同汉、唐前后辉映,相互争妍丽。

——摘编自张邦炸《瞻前顾后看宋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有其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共同之处是认为海外贸易可以,缓解“国库之急”。其差异之处在以下几位人物的论述中有一定的体现。李觏指出:至于蛮夷之国,舟车所通,窃我泉(货币)货,不可不察。苏轼在《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中追溯了前一年泉州商人为高丽雕造佛经载往彼国获利,后又栽高丽僧侣束宋境一案,并指出因高丽臣属辽国,使此案具有通敌之嫌。叶适对于泉州“每岁造舟通异城”,而地方官却体恤百姓,不趁机增加赋役的做法十分认可。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所以不可能像西欧的一些海洋型国家,如英国与荷兰一样,把海外贸易的观念上升到经济思想的高度。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04年就写了《海洋自由论》。英国人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也分别写了他们的《贸易论》。这些人共同主张鼓励官、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国家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格劳秀斯更是在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应该利用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外利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衍德《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海外贸易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宋代士人、西欧学者海外贸易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与西欧海外贸易观差异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统一中原后。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村地区草市的勃兴,地区间贩运贸易的活跃,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货币关系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成为继秦汉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过分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从而导致社会风气出现变化,人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均追求奢侈、铺张的生活,极尽享乐之能事。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的发展”,宋代中下属居民消费意识的增强,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发展,扩大了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当时,在消费需求的带动下,饮食业发达,新的服务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如租赁业、即店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文学发展,繁荣了文化市场。城市里的瓦子、勾栏是大众艺术的场所,平民百姓在这里尽兴发挥自己的艺术细胞。又欣赏自己阶层的艺术。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镇居民的消费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宗延英墓志铭

材料   封建王朝时代,树碑立传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特权,普通人鲜少有墓志随葬,商人墓志更为少见。然而在陕北地区的府谷县却出土过一方北宋商人的墓志碑石。其内容摘译如下:

宗延英,字遵贤,祖籍洛阳。曾祖宗行德,严毅有武力,建隆初年,担任府州威远军第一指挥使,因而举家迁徙于府州府谷县。祖父宗汉杰,从事农业生产,没有进入仕途。父亲宗重矩,和谨公直,精于吏事,任军马司孔目官(掌文书簿籍或财计出纳)。

宗延英,一位府州县资产丰厚的牙商。因其擅长相马,故在宋和夏、辽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1044年,宗延英曾作为商人代表参与了宋夏和议活动,主要负责双方贸易条款中的定价问题。

宗延英平日崇学尚文。府州有地方州学,宗延英空闲时常盘桓其间,并能如父如师一般勉励士子努力学习,与府州州学关系良好,其墓志修撰者王慎修、书写者安俊、篆额者苏霖均为乡贡进士。

宗延英于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十二日患疾去世,享年81岁。曾娶“马氏、李氏、赵氏”三妻,次子宗文某子承父业,三子宗度“业进士”。

——摘编自高建国、邹楠、强泽东《宋代边贸中的一位牙商——〈宗延英墓志铭〉考释》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延英墓志铭对研究北宋社会生活的史料价值。
2024-04-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