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的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据史载,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并完善B.“正君心”促使统治理性
C.官府的思想专制不断加强D.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昨日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A.兼收并蓄,勇于创新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D.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2024-03-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耒阳市正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朱熹曾令弟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并将静坐视为求学必备的基本功夫。王阳明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更是将其转向心学的过程,演绎为一个“龙场开悟”的故事。这表明,宋明理学(     
A.注重道德修养B.吸纳佛教观念C.强调反躬自省D.崇尚格物致知
2024-01-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三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司马光评论当时的思想风气:“近来朝野客,无坐不谈禅。”戴震道:“宋已(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谈老释者,高妙其言不依附孔孟。宋已(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材料表明(     
A.先秦儒学在宋代被摒弃B.宋儒积极吸取佛道思想
C.佛教对官员的影响较大D.宋代朝野盛行空谈之风
2023-11-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优待儒士的传统。至蒙元时期虽然采取了优待儒士的政策,但显然有意控制儒户的规模;明初延续了元朝这些优待政策并且发展扩大了优待对象的范围,提升了儒士阶层的地位。这一变化是由于(       
A.理学逐渐官方化B.社会思想环境的变迁
C.选官制度的变革D.官方政治文化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23-09-19更新 | 306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暑假回顾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2023-08-15更新 | 127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师院祁东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2023-06-21更新 | 8927次组卷 | 4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当这个空寂的本体变成了具有人伦内容的本体时,出世的高僧变成了入世的理学家,禅定修习变成了主静的修养。该学者认为宋代儒学(     
A.融合了先秦时期各家思想B.受到挑战失去正统地位
C.吸收外来思想而不断完善D.具有反专制的思想倾向
2023-05-10更新 | 25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10 .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2023-04-07更新 | 2933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