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文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1856年俄国人瓦里汉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发现当地维吾尔族“向中国人学到一些艺术和技艺,借用不少词汇,中国的一些建筑、服装、阔绰奢侈的用语和词汇移入当地人的语言中,尤为众多的词汇借用于书面行文中……

——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内容:“大一统”的地理观——天下观,“大一统”的政治观——政治一统,“大一统”的思想观——思想一统,“大一统”的民族观——华夷一统。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理念,而且是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理念。在封建王朝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统一还是分治时期,“大一统”理念长期存在于各民族中。尽管在分治时期地理上的“大一统”不复存在,但思想和文化上的大一统依然存在于各分治区域之中,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从材料中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7-1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战争消耗。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戎不虞。”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鄣,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材料三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