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松筠(1752—1835年),字湘圃,蒙古族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松筠奉帝命办理俄罗斯贸易。俄属布哩雅特人劫掠蒙古库伦商货,俄国官员不按照两国约定向清廷移交案犯,清政府发文交涉,俄不予理睬,清政府停止边贸往来。贸易久停,俄有悔意,撤去旧官,屡请开市,未得清廷允许。松筠积极斡旋,历经七年,使长期停止的边境贸易恢复正常。松筠两度出任伊犁将军,离任时共垦田六万四千亩;关心边疆文化建设,组织学者编撰《西陲总统事略》和《钦定新疆识略》,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的标志;松筠边疆治理经验丰富,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摘编自《清史稿·松筠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筠治理边疆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松筠治理边疆的意义。
2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迁内地3万户到当地屯垦。又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明代长城建设同北边局势密切相关,东自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主要防御对象为鞑靼、瓦剌、吐鲁番等。明清鼎革之后,康熙帝在漠北蒙古归附之后曾提到: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较长城更为坚固也。随着嘉峪关以西地区逐步纳入清朝统治,内地人民相继出关赴安西和新疆地区谋生定居,嘉峪关成为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清朝管理内地同新疆贸易的依托,以及管理西北藩部及外国朝贡使者的首要之区。

——据邓涛《延续与变革——清代嘉峪关长城功能辨析》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长城得以建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与清前期长城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前期长城建设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材料一、二,材料三中“长城”的含义有何变化?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任举一例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渡台,从福建南靖梅林迁入台湾的简氏在《丰乐里简氏家谱》中作诗云:“江波源派向东流,寻溯源泉不见休。举眼纷纭南驿路,寄身寂寞古梅州。一行音讯烦君达,片纸家书为我酬。本欲归乡谒我祖,元龟未卜是何秋。”这说明(     
A.族谱编修顺应了大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促进了台湾文化的发展
C.族谱联结着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D.海峡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4 .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2023-10-05更新 | 1481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受地理、民族等诸种因素的限制,中央王朝的势力一度难以深入广西地区特别是广西西部地区。封建王朝通过权衡利弊之后,因时制宜地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争夺不休”。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开始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其中,广西壮族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性”也为中央在广西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契机”。雍正皇帝曾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权时以行,最终实现对土属地区的直接统治,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摘编自蓝武、廖玉连《清代在广西尖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本土因素及其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初年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意义。
2023-10-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到18世纪末以前,西方对于当时中国的评价非常积极。伏尔泰、魁奈、亚当·斯密等,都把中国看作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18世纪末开始转变,马嘎尔尼说中国是“一艘老旧的头等战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黑格尔以来,就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木乃伊式的国家,没有发生过变化,没有内在的动力。


根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材料中的观点,利用所学中国历史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信息简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 . 清初,岭南地区的土官多以威杀、罚钱、习惯法实现地方治理,及至“改流,得中国长官莅临……宣圣喻、博经史、敦实行、谨士趋”。这一变化(     
A.增强了法制意识B.消除了割据势力
C.实践了因俗而治D.强化了主流意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设置机构
1西汉西域都护府
2唐朝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元朝北庭都元帅府
4清朝.伊犁将军
问题: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朝代,说明其设置机构主要管理我国什么省级行政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设置的背景和影响。(要求: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023-0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1662年7月,郑成功病逝。康熙题撰挽联云:“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帝挽联肯定了郑成功(     
A.坚定平定噶尔丹叛乱B.收复台湾的伟大功绩
C.保证了西藏稳定局势D.抗击沙俄的雄心壮志
2023-01-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祖国安危系于台湾,统一台湾是施琅的一贯主张。1664年,施琅建议进军台湾使四海归一,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台湾失败,但仍矢志统一;再次上疏,争取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支持征台。1682年,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1683年,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扼敌咽喉兵锋直指台湾,郑克塽败局已定;其后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得康熙帝同意,实施“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厚待投降、被俘郑军将士,稳定民心,以争取和平统一。郑克坡见施琅”无屠戮意”,愿意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这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中国疆土再次得以统一的壮举。

——摘编自《施琅收复台湾》


(1)根据材料,概括施琅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施琅收复台湾的斗争。
2023-01-07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