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杂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通过上述的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萌发于忧患意识,发展于救亡斗争,下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着时代脉搏,它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一是近代爱国主义是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的。二是主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外国的长处,为我所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2)请参照示例,围绕上述近代爱国主义的两个特点,举例说明要求:每个特点各举一例史实或举一例同时呈现两个特点的史实。
示例:围绕特点一的举例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挽救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2 . 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3 .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春秋时代还属于 “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 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同时清朝统治者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赐爵、满蒙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4 .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共同构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刑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戒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雍正的民族观,结合所学,概述“我朝”使“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的史实,
2021-02-05更新 | 19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李俊刚《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一时期的形势图?请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前蕴含的统一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区别于以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康熙帝为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措施。
6 .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1)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材料二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


(2)阅读材料二,苻融对前秦政权和韩显宗对北魏政权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四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不断受到蒙古的骚扰,这一状况延续了两百余年。明政府虽把对付蒙古势力作为边防的重点,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无论是进取,还是防御,都一直未能消除明朝北方的祸患。然而,俺答封贡互市后,“三陲晏然,曾无一矢之警,境土免于蹂躏,生民免于虔刘,客兵不调,帑藏不发,即边费之省,不下百余万,即胡利之入,不下数十万,纵使虏酋明岁辄渝盟,而我中国今岁之利亦已多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兼管中外 交涉事宜,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上,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 制,而不强求划一。对少数民族上层,清政府采取如封爵、给体、年班朝靓、联姻等措施,其中 笼络、安抚首先重视蒙古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在军事上防御蒙古的措施,并说明“俺答封贡” 对明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治理政策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9 . 明清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等活跃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论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全面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三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明史》

“昔秦兴土石之功,我朝施恩与喀什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材料二中,指出图1的作者和图2发生在哪位皇帝期间?并指出他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
(3)明朝加固长城和清朝不修长城。请任选一观点回答: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明长城主要防御谁?“控守要害”的具体军事措施有哪些?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处理北部边疆问题的政策和史实。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