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孔子把“重民”“恤民为德”的主张,发展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主张。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无一不体现“仁”的内核。这些思想(     
A.维护了人民权利B.发展了民主政治
C.改善了君民关系D.体现了民本思想
2 . 以下是明清部分思想家提出的部分观点。他们的思想(        
思想家主张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很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制度B.是革命的思想武器
C.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D.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3 . 某学者指出:李贽的言论,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该学者意在强调李贽的思想(     
A.有反传统性强系统性不足特征B.宗旨是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要求D.并未超越传统理学的理论范畴
2024-01-20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专注于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考据学因而兴盛,出现了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学术名家。这一现象反映出(     
A.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巩固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严密
C.经世致用的风尚日益盛行D.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进步
5 . 历史学家尹达指出,“到了明朝,尤其是正德以后,私人修史数量浩繁、体裁齐备、内容广泛确是其突出特点,也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明朝时期的当代史撰修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私家所修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当代史书就有46部,当朝人物传记共108部。明代私家修史(     
A.表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盛行B.总结了历代的经验教训
C.利于发挥史学的经世价值D.旨在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明太祖告谕)“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帝语)“工商皆本”(黄宗羲语)的观念,一度流行,看似矛盾的观念,反映出明清时期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走向破产B.中国呈现出社会转型的态势
C.统治阶级观念落后时代发展D.重商主义冲击中国传统观念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物”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摘编自刘畅《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王守仁把“心”上升到“与物无对”的唯一“主宰”地位,“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声称“理”“物”只是“心”所本有,有是心才有是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王守仁讲:“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他认为,“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是复那本体的“功夫”。

——摘编自周立升《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

材料四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一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各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一竞争一机遇一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共同点,并指出他们明“理”的不同途径。
(4)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8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这一观点表面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2019-11-03更新 | 536次组卷 | 50卷引用:重庆市清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乾嘉考据学大师戴震认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的这一观点(     
A.批判理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B.夸大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现实作用
C.全面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念D.体现了古代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10 . 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车是载物用的,舟是渡河用的,圣贤的出现在于救民于水火。如果车不能载物,就不如无车;舟不能涉水,而不如无舟;圣贤不能救民,则不如无贤。”这一言论旨在(     

A.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B.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C.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D.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