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2011·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1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016-11-18更新 | 1554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9届高三9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A.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B.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D.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2023-09-21更新 | 105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借表扬三代治世的清明政治,呼吁提倡普通士人的参政、议政,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口号。这表明黄宗羲(     
A.倡导个性解放B.提出“工商皆本”C.呼吁反清复明D.抨击君主专制
4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这一观点表面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2019-11-03更新 | 536次组卷 | 50卷引用:曲靖市麒麟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二历史)
5 . 乾嘉考据学大师戴震认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的这一观点(     
A.批判理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B.夸大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现实作用
C.全面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念D.体现了古代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2022高二下·江苏南通·学业考试
6 . 如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政治:出现宦官专权现象
对外:戚继光抗击倭寇
思想: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A.宋B.元C.明D.清
7 . 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A.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B.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 . 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9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016-11-18更新 | 2021次组卷 | 10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份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10 . 有学者在明清之际提出“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主张。这些主张(     
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冲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束缚
C.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