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上,“天下”兼具地理意义与文化意义。在秦大一统之后,“天下”的地理意义与“国”的地理意义逐渐重合,而“天下”的文化意义则得以保留,并获得新的发展。“天下”是每个人的自我道德意识,是构成家的组织、国的组织的文化基础。在儒家看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我的道德责任。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责任唤醒自我的德行,投身到私人关系中去建设家庭,投身到政治关系中去建设祖国。而在兵荒马乱、国破家亡之际,每个人仍旧需要坚守自我的德行。

——摘编自朱光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行历史阐释。(要求:阐释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儒学自创立以来,由游离于社会边缘,到逐步跟随时代步步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孔子要求学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建立一个行夏之时,乘股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的东周,但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武帝初时,提倡儒学,董仲舒号称大儒,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了适应统一大帝国的需要。从此以后,先秦儒学不绝如缕。

——摘编自赵光贤《先秦儒家思想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儒家思想的兴灭继绝、乃至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尝试用经典诠释的方法唤醒沉寂的文本,逼显出更为深刻的意义,从而实现其精神层面的现代转换。

——景海峰《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

材料三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以及由此推出致良知都是要求个体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承担与落实内涵的普遍天理。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提倡一种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个人对于民族与文化的群体责任意识,批判那种外在化、形式化、以人为规范的条理规约来规范各个不同的个体生命的做法。

——摘编自鹿博《主体性思维的演化与明清儒学的转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此以后,先秦儒学不绝如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儒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指出这一时期儒学家们提出的口号及朱熹“‘唤醒’沉寂的文本”的合称。
(3)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倡的“兼顾个性与社会和谐的‘大我’观”。
2023-07-2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三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最重要的是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对此,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 影响如何?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列举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到了封建后期,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创新的?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李贽要人们恢复“真心”、做“真人”,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先天决定论,大胆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顾炎武则在学术思想上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启蒙和深刻的启迪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加上清王朝的种种压迫,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其中有三位斗士最引人瞩目,那就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主义,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君主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孟德斯鸠主张自由立宪主张主义,要求按洛克的原则对王权加以分割,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防止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权威变为专制权力。卢梭则主张民主共和主义,该理论强调“主权在民”。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及其影响之比较》

材料三   西方启蒙运动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西方思想启蒙家的相似主张以及本质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3-08-3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三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4)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对其似乎无动于衷。

——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材料二   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降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

——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
2023-12-26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君主强调自身合法性的依据,既诉诸于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正名理论,也诉诸于神化君主世袭罔替的血统高贵性和道德完满性。可是,明末吕坤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以自奉哉?”清初唐甄说“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直接戳破了君主自我神化的虚伪性。

——摘编自孙邦金《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材料二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学术层面人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很多西学由日本引入,而引入的内容也从科技转向哲学、社会科学。加之新式学堂的增多,西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政治绑定关系逐渐出现裂痕。从废除科举制度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儒学丧失了全部的政治保障,知识分子纷纷转型,使儒学的传承中断。

——摘编自于跃《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及反思——以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儒学地位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12-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郡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富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炎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筹。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表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均产生于江南地区,充分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已占据压倒的优势。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三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中国人口格局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3-12-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起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人口的增长和官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使得社会的教育需求远不能被满足,于是私人兴办的讲学书院应运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与官学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与理学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子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大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而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推动南宋时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陈来《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康熙帝有着极高的汉学修养,精通汉文化。他曾说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还将朱熹提拔到孔庙第十一位配享哲人,给予尊隆地位。康熙帝命学者李光地删节修改《性理大全》,整理成《性理精义》,又主持编辑了《朱子大全》颁布于天下。康熙帝在位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正统。雍正帝顺应三教并流的趋势,以儒释道相互补充。乾隆帝认为,程朱理学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乾隆帝下旨刊刻了《乾隆御定石经》,汇刻了《十三经注疏》等。理学当然不仅仅存活在庙堂之上,更渗透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诸如烈女传、节孝坊、忠义故事等,无一不是理学思想的底层体现。

——摘编自雷晓凡《程朱理学是怎样在清朝确立统治地位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期统治者推崇理学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杰出来学家的研究实践   

科学家研究方法具体实践
李时珍“医者贵在格物”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向当地人民请教药物知识,搜集民间药方。动手栽培、加工炮制和试服药物。
宋应星科学结论“皆须试见而后详之”长期深入民间、作坊,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第一手资料,记录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
徐光启“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一生钻研农业,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上海、天津开辟实验农庄,对农作物选种、施肥、嫁接以及北种南移、南种北移等问题亲自试验,作出记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03月始,红四军先后攻战多处县城。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教条化的影响,红军一度将城市的店查封、没收,造成居民生活的不便。54日,毛泽东来到寻乌县城,一连进行了十天的详细考察,掌握了大量该县物产、价格、土地占有情况、阶级结构等第一手材料。毛泽东在《调查工作》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物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科学论断,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李捷等主编《毛泽东著作辞典》

材料三   为了引进技术和项目,1977年开始党和政府陆续派高层领导人出国考察美国、日本、欧洲。19784月底,邓小平同即将出访欧洲五国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人谈话,要求他们在访问时广泛接触、深入调查和研究一些问题,了解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水平,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学回来。访欧代表团在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提交的报告中写道:“我们现在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从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讲,差距就更大。”

——摘编自刘艳《出境考察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中后期科学家研究实践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寻乌调查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出国考察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调查研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2023-07-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