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国书”,即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当清廷逐步建立宗藩体系后,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这些文书反映着相应的名分关系,成为宗藩体系的重要表征。鸦片战争后,美使顾盛被授予信任状出使中国。在中国官员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顾盛递交的信任状没有被翻译为宗藩体系下的“表文”,而是被翻译为“国书”。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近代外交体系已经完善B.积极维护传统宗藩体系
C.传统宗藩体系受到冲击D.扭转对外交往不利局面
2024-05-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外交使节派遣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双方在礼节上各执一端的主要意图及其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设立驻外使领馆的历史背景。
2024-05-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对近代西方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发现西方的议会制度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等)
逐渐形成君民共主观念,开始考虑将西方民主制度移植到中国,并提出若干在中国开设议院的方案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以严复为代表)第一次明确地将君主立宪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而且还从理论上初步阐述民权、平等、自由等思想含义
辛亥革命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人民权利、政府权力制衡、选举、地方自治等,都较以前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如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作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同时,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大钊、陈独秀、
毛泽东等
除随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之外,“五四”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和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摘编自崔志海《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理解和实践西方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中国人如何探索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4 . 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
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
2023-03-26更新 | 403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解释。
著作作者时期观点
《中国论》石介北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清朝文献通考》张廷玉清朝“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
《海国图志》魏源晚清中国之所以为中央之国,并非地理居中,而是由于“谓其天时适中”(地球的温带)
反映出(     
A.官方对世界局势认知逐渐清晰
B.中国中心观念开始确立并完善
C.士人阶层已抛弃华夷尊卑心理
D.晚清时传统的中国观发生变化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时期始,人们已经开始记录雨、雪、风、雷、云等天气现象,殷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诸多有关降水强度和降水量方面的记载,开始区分雨量的大小。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八种风向的区分并首创云状的分类。而后理论知识逐渐成型,如《后汉书》《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已能清晰阐述霜的预报方法、降雨降雪等原理。宋代的气象学术更是蓬勃发展,北宋二程兄弟表达出对雷电成因的认识,同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更是对虹、晕、海市蜃楼等诸多大气光象做了合理解释。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内出现专门的气象学译著,如《气学入门》《测候丛谈》等书,这些译著将西方完整的近代气象学知识引入中国。随着时局变迁,晚清时期外人纷纷在华设立气象台站。“徐家汇观象台”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建立的气象台站,其建台初的主要目的是为外国海轮进出上海港时间和气象进行观测服务。除传教士在中国所建设的气象台站外,欧洲列强也建立了各类气象观测站,以便收集气象情报。如英国建立的“香港皇家天文台”和德国建立的“皇家青岛观象台”等。这些气象台站让国人意识到气象观测的重要性,对日后中国自己创建气象台站进行观测有着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钱馨平《中国近代气象学科建制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气象科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气象科学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影响。
2023-01-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B卷)
8 . 1793年9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的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使团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在礼节上与清廷产生了分歧——英国使节坚持行单膝下跪礼,而清朝认为应该行三跪九拜礼。最终结果是个折中方案,英国人下跪但不磕头,而清朝官员则上奏皇帝说洋人的膝关节和中国人不同,无法磕头!访问也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谈判成果。材料说明(     
A.中英两国外交观念迥异B.中英两国政体根本不同
C.晚清政府天朝心态自居D.礼节纠缠导致谈判失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861年,英商宝顺行顺记运送洋布赴山西售卖时,在运货车上“高插钦命通商大臣黄旗一杆,手执天津海关崇(即崇厚,当时为北方三口通商大臣)照单。”车队一路畅行无阻,获利颇丰。这一个案可以说明(     
A.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B.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D.条约体系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10 . 1861年,为处理国家的对外事务,清朝成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存在40年,任职官员大多通过考试选拔,以下是某些时期的部分入职考题,从考题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晚清
咸丰十一年(1861年)言忠信,行笃敬
同治三年(1864年)淑仪君子,其仪不忒
光绪九年(1883年)铁路议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土圭(测四时、方位工具)致日景论策问:条约、舆地、算法、制造

A.完全摒弃中体西用思想B.选官标准逐步适应近代化的需求
C.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深远D.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