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   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4·江西·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太宗开始,唐代就遵循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奉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唐代外国人的来华与留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唐朝贺、奏事、进贡等使臣;入质或入充侍卫的外国蕃王子弟、酋长;慕中华之风而归附或流寓中土者;来唐传教的僧侣;来唐贸易的商胡。外国使臣由鸿胪寺接待,来唐传教士由礼部和鸿胪寺管理,市舶司和互市监负责管理来华外商。唐朝对寓居或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不排斥,不歧视,他们几乎享有同唐人一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参加科举、做官为将、殖产、娶妻妾,政府也保证外商的经济权益不受侵犯。

——摘编自田廷柱《唐代外国人来华与留居述略》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开及外国在华条约特权的扩大,各国商民旅居中国各口岸者其数日增。据统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各国商民共计9755人,及至1902年,各国旅华人数已达19119人。为了规避和减少因游历而产生的纠纷和交涉,清政府要求入境游历者“必须请领护照为之限制”“无照者不准前往也,发照之权,专属之领事官,签照之权,专属之地方官”。无护照之外国人不得到中国内地游历。1880年,在中德《续修条约》中,中国政府首次以条约的形式取得了对无照洋人的经济制裁权,这对那些无照擅闯中国内地的洋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其实施效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却促使近代中国以愈益主动、开放的姿态向国际社会靠拢。

——摘编自付超《晚清对赴华内地游历外人的管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外国人来华的原因,并概括唐代对外国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加强对赴华内地游历外国人的管理的背景并进行评价。
2024-05-03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1865 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B.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C.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D.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计每艘中号者,不过二万金以内……计百艘不过二百万金,再以十万金造火轮舟十艘,以四十万金造配炮械,所费不过二百五十万,而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由此可见,魏源(       
A.主张反抗侵略B.反对学习西方C.强调发展工业D.具有强军思想
2024-04-16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茂名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7 . 下图为1893——1937年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图。这体现了近代中国(     

A.实业救国观念深入人心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D.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
8 .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厦门船厂(英) 、下海浦船厂(美) 、望益纸馆(葡) 、浦东铁厂(英) 等近代企业,这是外资在中国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企业。这(     
A.表明列强获得资本输出特权B.导致清政府丧失经济主权
C.引发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D.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
2024-01-23更新 | 11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19世纪90年代之前,农家视猪毛为废物。而在90年代以来,有日、英等外国商人在重庆开办猪鬃加工厂,华商亦有开办,猪毛产品远销国外。这表明(     
A.洋务运动成效显著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中外经济联系加强D.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2023-12-27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明清时期都出现过“移民”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处处“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为了恢复生产,维护大明江山,明朝政府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为使移民顺利进行,还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还免其赋税三年。

——编译自《明太祖实录》等

材料二   (1840年后)湖南的手工纺织业向称发达,销售省内,输出省外。由于洋纱大量输入,湖南“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不仅棉农受损,且因“洋纱鸣于市,苒灯夜绩者无闻。”其结果,“其损失又无法计算”。土纺织业纷纷破产,大批手工业者失去谋生手段,被抛入城市,而把土地的耕作委之妻子父母,结果副业的苦力变成正业,正业之农耕变成副业,于是从前农业原有的和平安定之空气,为之一变,农村就无形中被破坏了。

——摘编自李朝霞《晚清湖南流民成因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发生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并简述明政府组织移民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后湖南地区移民现象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3-12-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