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吉林机器局,又称为“东局子”,是东北第一家近代化工厂。其旧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松江东路11号。19世纪70年代末,中俄两国因交收伊犁问题关系日趋紧张,东北边疆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于1880年委派钦差大臣吴大澄前往吉林帮办防务。由于当时东北地区所需的军火都由内地调拨,一有战事很难应急,且“道远费繁,终非长策”。1881年,吴大澄奏请清政府在吉林省城兴建工厂制造军火,清政府于当年允准,吉林机器局遂于1881年开始筹办,1883建成并正式生产。机器局的设备先进,种类齐全,并且配套有附属学校。机器局在当时拥有东北地区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生产了大量新式弹药。1900年,机器局毁于战火。20076月,机器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吉林市政府已在机器局旧址建立了工业博物馆,原来的工业建筑遗存得以保护并有了新的功能。

——摘编自孙华、李业巍:《从档案史料看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兴衰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吉林机器局得以创办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吉林机器制造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阳铁厂于18918月开始兴建,1894628日开炉。 开工之初,汉阳铁厂生产不畅,1895年仅生产铁4360吨、钢680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廷财政困难,提出招商承办。汉阳铁厂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办。 官督商办后,为解决燃料和钢质量问题,汉阳铁厂决定改采江西萍乡煤矿,并改造和扩建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于1907年改造完成,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长,除向芦汉、正太等铁路提供钢轨外,还向美国、日本和南洋群岛出口产品。1915年,汉阳铁厂从德国引进1座日产生铁250吨的高炉(4号高炉),并于1917年建成。一战期间生产最忙碌时,汉阳铁厂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00吨高炉2座、容积30吨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00吨。 1917年汉阳铁厂铁钢达最高产量,合计192582吨。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汉阳铁厂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21年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致使近5万吨钢轨报废,炼钢、炼铁先后停炉,至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学步》

(1)根据材料,指出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阳铁厂最终“全部停产”。
3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曲折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洋务企业及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就中国而言,自19世纪中叶现代经济开始发展以来,也有明显的双元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早在1920年代雷默(C.F.Remer)已经指出,他把距离铁路、大河两天行程以内,而便于对外贸易的地区称为外层中国(Exterior China),把该范围以外的地区称为内层中国(Interior China),他认为两个中国宛如两个经济单元。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幅历史地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外层中国”的大致范围及经济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79年,广东端州人卫省轩创办巧明火柴厂,其雇佣的员工多是附近村民。为方便村民收种庄稼,企业规定夏秋时节可以放假,也可以外发火柴盒在家加工;又为女工方便照顾孩子,规定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孩子一起上工。这些规定(     
A.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体现了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
C.反映了技术创新推动阶级关系变动D.保证了近代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2023-11-11更新 | 702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

●梁济(1858~1918年),清末举人,他的思想遵循着传统儒学内圣外王模式,但又深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他主张在维护现有秩序下,通过吸收西方文化,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梁济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他创办《启蒙画报》等报刊,捐款兴办新式学堂,为民间戏剧撰写歌词,采用通俗方式启发民智;任职期间积极兴办工艺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辛亥革命后,梁济的思想是复杂的,虽对清廷不满,但深受忠君死节观念的影响。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梁济再次失望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兵祸蔓延、人民苦穷的现状,于民国七年冬天的清晨在积水潭身亡,留下“世界会好吗?”的遗言,这被称为梁济之问。

——摘编自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

●梁济,一亡清之部员耳,以世受国思,情深故主,毅然投水以死,死固得其所矣。顾梁氏所以不死于清帝逊国之时,又不死于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延至今日始死,岂不太晚?意者,梁民之不速死,盖犹有希望耳自欧战告终,德皇逊位,奥匈俄等,将尽变为共和国,则二十世纪中国不容有君主之政体矣。梁氏默察伤,势穷望绝,乃不得不死欺。

——摘编自1918年《申报——自由谈》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世风沉沦与社会失范,梁济选择了有计划地殉清,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生命超越,唤醒世人觉知。他们通过以死抗争之举来体现强烈的国家意识,希望通过重新找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拯救世风人心。

——摘编自王志通《为国身死》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传统士绅梁济“舍身捐躯”的原因,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对“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作出回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98年7月4日,张之洞与陈宝箴提议将科举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中国经济,以策论为文体;第二场考西方经济、技艺以及政治;第三场考四书五经。张之洞与陈宝箴的建议(     
A.强化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带有一定经世致用色彩
C.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形成D.凸显了西学的主导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为了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所趋,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表是关于太平天国的讲道活动中部分内容的摘编情况。太平天国的“讲道”活动(     
时间内容
1853年据清方探报,太平军攻克安庆集贤关后,“高札木屋,宣讲伪书”
1861年硖石镇守将罗某至海宁花溪“设台讲礼,并催完银”
1861年常熟东乡梅塘医士王春园,因乡官派役逼索,盟约乡里,拆馆打官,守将钱桂仁亲至梅里书院安民讲道理
A.意在强化传统伦理B.是对基层民主的探索
C.丰富了乡约的内容D.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9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10 . 如表是时人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言论。据此推知,这一事件是(     
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
惟我一介小民,犹能聚众万余,血战百次。自谓无负于清
在中国人间引起一场大恐慌,因竞相逃之中国内地,勿论轮船小艇,夕载数百归去,翌晨复候于海岸西望者数千
A.反割台斗争B.义和团运动C.三元里人民抗英D.黄花岗武装起义
2023-09-15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