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 . 传承与交流,是文明发展不变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人贵于物。《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一个具有感性、能够创造、能够进行自我发展的万物之灵,人有突出的价值。《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即人的生命价值比动物重要。其后的儒家学者都坚持这个观点并将其充分发挥与引申。

——韩星《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材料二   在智者学派的推动下,哲学从主要研究客观自然界转到研究人和社会。这时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哲学思想是属于个人的脑力劳动,哲学家个人的品格、爱好和学识,甚至他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所能发挥的自由作用就可以大得多,对以后哲学的发展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亚里士多德由于惯于归纳和概括历史和经验事实,善于分析和推理,对于以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前言》

材料三   以洋务运动为契机,西方的凸版印刷术、平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也陆续传入国内。中国出版业由此在晚清时期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在“出版救国”思想影响下,章太炎、谭嗣同、蔡元培等对洋务派的译书阅读甚多,期望甚大;康有为曾经购买译书“以赠友人及自读者,达三千余册”;王韬评价国际法著作的翻译出版“采取广富而断制详明”。此外,洋务派翻译出版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书价较为便宜,在客观上有助于扩大译书发行量,有利于更广泛地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和技术知识。

——万安伦《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哲学家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并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一例洋务派设立的翻译出版机构,并概括“出版救国”活动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新特点。
(3)综上材料,简析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2023-11-02更新 | 312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沿用衙门机构的职务称谓,管理机构以及运作方式也照同衙门。对于聘用的洋员,创办者张之洞让他们主要负责技术,行政管理则由中国人负责。对于数量较多的工人的管理,汉阳铁厂也采用了近代中国早期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工头制,即由工头(资深工匠)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工人,在外国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应付和完成本部门生产中所有最重要的技术操作工作。

——摘编自张忠民《汉阳铁厂早期(1890—1896)的企业制度特征》

材料二   18966月,郑观应任汉阳铁厂总办。当时汉阳铁厂问题众多,亏损严重。郑观应说,“铁厂要务,首在焦炭”,主张用机器采煤,同时建议修筑萍乡到株洲之间的铁路,如此“可望运费减,煤价廉,且不致小船装运迟滞,沿途偷卖,侵沙灌水等弊”。郑观应针对铁厂纪律松弛的现象,制定《汉阳铁厂厂规》30条。他在铁厂设立机器大学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郑观应任期内的汉阳铁厂共产铁10432吨,超过了18931896年汉阳铁厂的总产量。

——摘编自杨华山《郑观应与汉阳铁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阳铁厂早期管理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改革汉阳铁厂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国以物质技能和经验科学而论,都与欧洲不相上下,尤以伦理道德、政治实践见长于欧洲。中国茶文化雄霸英、法、荷兰,华瓷已随茶文化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欧洲日用器皿的大宗商贸。由茶文化牵动的中国装饰艺术、饮食文化与庭园艺术也在欧洲熠熠生辉。中国的君主政治也曾是法国朝野主张改革的人物追求的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的由浅入深的被引进中国。以仿造西洋船炮、改铸传统火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引进与创新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段研究船械的热潮。与此同时,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也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到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鼓励发展科技,中国科学家队伍开始形成,许多留学归国的学者们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思想,其工作成就为国际所公认,这标志着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确立。除此以外,西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等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一些非农地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概括其意义。
2024-04-07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士大夫的风气,亦和前代不同。宋人是讲究气节的。这固然是晚唐、五代以来,嗜利全躯的一个反动,而亦和其学术有关系。宋朝人的议论,是喜欢彻底的,亦是偏于理论的。……所以当国事紧急之时,激烈的人,往往发为“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的议论。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曾国藩的救国方案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守旧,通过恢复民族固有美德,以理学精神来改造社会;另一方面要革新,以坚船利炮的实用技术来提升王朝实力。曾国藩既是重视“明道救世”的大儒,也是重视事功的改革者。他主张治世在于“致贤”“养民”和“正风气”,以图取新卫旧,在新旧之间取得平衡。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1977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号召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这使科学、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鼓舞。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士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知识分子备受鼓舞的意义。
2024-02-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以来,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社会学者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代议民主制度也各有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平等被忽视追求,人的个性却被淹没了,从而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于是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又被称作“政治实验”世纪。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蹒跚……196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并在1975年得到重申。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受到了各方关注,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偏向……中国政府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编自《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成就与政治发展状况。举出20世纪上半叶“政治实验”的两个实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蹒跚”的现代化历程,写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成就。
2024-03-09更新 | 17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10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068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