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言:“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其中所论,与吾古入有甚合者。”严复之说旨在(     
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倡导西学中源学说D.强调维新变法理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人(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以商为战”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学为用”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李大钊、鲁迅等,其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有别于洋务派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收回了光绪帝的部分权力。志锐、文廷式等人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B.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C.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D.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4 .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该诏书(     
A.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框架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C.根本上动摇圣贤义理之学D.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2024-01-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三   是革命成功而破坏专制之结果也。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57页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提出的“变局”和严复所述的“变局”的时代背景,指出他们为“变局”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00年12月,《纽约时报》上一篇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写道:“(改革派)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文意在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派(       
A.依赖既有体制B.采取妥协政策
C.缺乏爱国情感D.忽视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光绪二十四年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中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B.劝导人们放弃天朝观念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D.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制度
2023-03-01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在上海创刊,宣传开设学会和创办报纸的重要性:“……二、公卿外耳目渐广,兵事敌情渐熟,办事立约,不至大误,是曰保疆土;三、变法当顺人心,人人以为然,则令若流水,是曰助变法……”据此可知,《强学报》(     
A.抵制了列强瓜分狂潮B.传播了爱国进步思想
C.组织了民众救亡图存D.遭到了清政府的查禁
2022-11-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并公开斩杀了“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振兴实业B.建立京师大学堂
C.开放言路D.实行君主立宪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