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287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题(A)
2 . 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     
A.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B.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D.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煎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

——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现代中国的起点》


(1)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96年,梁启超发文指出:“上观百世,下观百世,经世大法,憔本朝为善变。入关之初,即下雜发之令,顶戴翎枝,端罩马褂,古无有也,则变服色关;用达海创国书,借蒙古字以附满洲音,则变文字关……”梁启超此论意在(     
A.论证文字变革的重要作用B.探究清初的改革措施
C.消再满汉之间的文化差距D.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4年,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力图将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清末新政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遮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2022-07-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019-01-30更新 | 5837次组卷 | 84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016-11-27更新 | 3142次组卷 | 86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