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世纪前中期,   “French Revolution” 中的“Revolution” 一词在中国多译为“作乱”“大乱”等; 1890年,王韬在《重订法国志略》 中将它译为“革命”,1898年后为梁启超等人广泛采用。这反映了当时部分先进中国人(     
A.提升了外文翻译水平B.倾心于法国式革命道路
C.吸收了现代政治理念D.致力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一度主张建立上下两院制的议会;在《上清帝第六书》及其后奏议中,他不再建议开下院,也不再主张“上院取于公推”。由此可见,当时康有为(     
A.反对向西方学习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C.认同洋务派思想D.政治策略趋于缓和
2024-02-0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依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拖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凭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强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2023-11-16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事件
18406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
1842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1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7年冬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
19世纪60年代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954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8986月—9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1900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1010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
1915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从该兴趣小组整理的年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叙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9年,思想家宋恕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近日各省志士通人无不奇窘,无论经史、时务,皆不敢谈,并孔数等极冠冕字样,今亦为极忌讳字样。有言《春秋》《孟子》者,大臣目为乱党,官场中有稍言及‘爱民’者,大臣目为汉奸,竟成大闭塞世界。”由此可推知,当时(     
A.传统观念得以颠覆B.政府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C.戊戌变法余音仍存D.公车上书请愿遭到镇压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当年,乾隆皇帝尚可将要求通商的马嘎尔尼使团送出国,但半个世纪后拥有蒸汽机的西方厂商们则成为天朝无法拒之门外的不速之客。

——摘编自《透过一战看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打开中国大门的是哪次战争?指出这次战争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救国方案”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是指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10 . 甲午战争以后,在西学冲击下《四书》地位受到动摇。梁启超及其同门在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中独重《孟子》,借《孟子》的民本思想引申民权学说,以西学代替理学,走向完全破除程朱义理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促使了各阶层觉醒B.部分士人价值观念发生异变
C.理学与西学具有内在一致性D.宣扬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