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梁启超指出“所谓‘首出的人格者’,表面上虽若一切史迹纯为彼一人或数人活动之结果,然不能谓无多数 人的意识在其背后。实则此一人或数人之个性,渐次侵入或镌入于全社会而易其形与质。社会多数人或为 积极的同感,或为消极的盲从,而个人之特性,寖假遂变为当时此地之民众特性——亦得名之曰集团性或时代性。非有集团性或时代性之根抵而能表现出一史迹,末之前闻。”这段话旨在(     
A.阐明英雄人物的一切创造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
B.强调英雄人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C.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要比一般个人要大
D.揭示人人皆可创造历史,都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2024-06-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每有举错,询谋全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朝野上下,同德同心……设无议院,民志能如是乎?然博采旁参,美国议院则民权过重,因其本民主也……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1894年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郑观应的“议院观”。
2024-05-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焕庸线”指的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的一条人口密度对比线,因为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研究者们发现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摘选自王世华《明清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较量

一、“持议甚坚”:西人的请设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因应恐有洋人私设铜线等事,谨遵照条约所属(嘱),随时查阻”;“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人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的格局。
四、余论:历史的另面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扩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之处,但实属有因。

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昔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

(1)有学者认为,明清商帮对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作用有限,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解释这一观点,并指出当今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
(2)根据材料二,列举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面”。
(3)阅读材料三,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并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4-05-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5月模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28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在 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将甘蔗带到希斯潘纽拉。……由于生产蔗糖需要密集的劳力……拓殖者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后者对旧世界的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 高死于感染,拓殖者开始直接从非洲进口奴隶,于是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 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

——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国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从目的上来讲,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具有对立性,倡导的是要对话而不是对抗,所以,伙伴关系更具和平性。建立伙伴关系,需要伙伴国之间尊重彼此之间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找寻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既有平等性,也兼具包容性。

——摘编自张启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玉米成为“上帝的赐福”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论述为什么西行的甘蔗是个“诅咒”。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原因,并概括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如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概括“中国打造的伙伴关系”的特点。
2024-04-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B.资产阶级维新派注重民众的启蒙
C.交通变革加速人口流动D.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2024-03-20更新 | 15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镜像:新小说梁启超于1902年创立中国最早的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倡导“小说界革命”。《新小说》于1906年停刊,共发行224号。下表为《新小说》的部分作品。

项目作品内容
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新中国》苏汉民:为让国人觉醒、纠正人心而发明了“医心药”和“催醒术”
《黄绣球》黄绣球:受维新思想影响放了足,与丈夫分别开办男女学堂
《霍桑探案》霍桑:科学、理性、法制的代言人,“东方福尔摩斯”
描写的发明《电世界》电犁、电气肥料、电气枪
《水底渡节》对汽油引擎、四轮汽车、电瓶等新科技名词做出解释
《新纪元》潜水艇、日光镜、避电衣、流质电射灯等军事发明

◆据悉外务部奉旨电驻日本横滨领事封禁小说报馆,以平息自由平权新世界新国民之谬说,并云该报流毒中国,有甚于《新民丛报》,《丛报》文字稍深,粗通文学者尚不易入云云。

——天津《大公报》(1903年4月)

1917年,钱玄同致函陈独秀时指出:“梁任公实为创新文学之一人。……输入日本新体文学,以新名词及俗语入文,视戏剧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此皆其识力过人处。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

——摘编自《陈独秀书信集》

评析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
2024-03-06更新 | 397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浙江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

——康有为《清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

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
2024-01-24更新 | 58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898年,康有为在向光绪帝上呈的一书中指出“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他的这一观点(     
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B.主张效法美国进行政治改革
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D.强调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10 . 为了扩大维新的舆论宣传,根据康有为的授意,梁启超写了《戊戌政变记》-书。书中所记是一段刚刚发生过的历史,康梁都是当事人。梁启超本人事后并不讳言:“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一现象表明(     
A.史学研究的主题会因政治形势而转换
B.当事人的记述具有不可争辩的真实性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采用辩证分析法
D.史学研究要有质疑精神并需去伪存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