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古希腊)哲之剧烈,而嫉妒偏狭之情大为吾历史污点者。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

材料三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不绝,主要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看法,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未来”是个包罗广大的问题,从1900年至1930年左右,短短二三十年间,新派人物的时间意识及其连带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计划呈现巨大变化,“未来”成为一个无以名之的巨大力量。近代中国,经过晚清以来的历史巨变,过去与现在变得愈来愈不相似,范例式史学也逐渐没落。晚清民初流行的几种新史学,所带出来的新时间观与传统史学有所不同,也使得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性质产生重大的改变。这些史学带有寻找并建立公例、律则、规律的特色。它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认为历史中可以找到规律;另一种是以律则或类似律则的方式在写历史。

——王泛森《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4-05-2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世纪末,维新派把救亡与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他们没有正面反对帝国主义,还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他们希望把自下而上的运动与自上而下的变革结合起来。由此可见,维新派(     
A.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B.具有进步和保守的两面性
C.主张革命与改良并重D.强调变法策略与实际相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议员之论刊布无隐,朝议一事,夕登日报,俾众咸知,论是则交誉之,论非则群毁之。”材料中郑观应(     
A.主张议员应为民意的代表B.强调启蒙与救亡同时并举
C.阐述了官制改革的程序D.仍具有浓厚的门第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绅商及近代绅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明清徽州绅商往往是由商向绅的单向流动,他们“绅商”身份的获得主要遵循这样的途径:先是经商牟利,获取“商”的身份和利益,再以所获利益进行捐纳或捐输,获取“绅”的身份,从而实现由“商”向“绅商”身份的转化。绅士并不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对于士绅来说,“绅权”的获得与地方民众的认可关系甚大。因此,对于明清徽州绅商来说,通过捐纳或捐输,他们仅仅获得了“绅”的名头,此外他们还必须积极参与地方公益活动,以树立自己的权威。近代以后,商会的建立使“绅商阶层”得以在合法形式下迅速团聚,开始突破同乡、同业的狭隘范围,进而联袂、组合到一个区域性的商界共同体中。凭借商会这个平台,绅商的权威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绅而商”则意味着部分绅商的实际影响力来自官场。

——摘编自梁仁志《明清徽州的绅商——兼谈明清绅商和近代绅商之不同》

材料二   绅商阶层出现是绅与商相互渗透、对流的结果,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绅商这一介于官与商、封建特权与近代资本之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既能够迎合传统官本位社会的流风余响,又能够适应西方商品经济的挑战,因此成为传统官本位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转变的一个桥梁,多少缓和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带来的冲突。

——摘编自金桂兰《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徽州绅商和近代绅商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绅商的历史影响。
2024-04-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学者著作史观
1849徐继畲《瀛寰志略》“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周谷城《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8年,一位主张变法维新的湖南士绅认为西方的强盛是西方人“得吾教之分数”“其心朴厚”“重信义”“贵廉耻”“上下一心”。因此,“欲救中国之敝,必自正人心始,欲正人心,必自明教化始,此自然之理也”。这可用来说明该维新人士(       
A.仍然坚持“中体西用”思想B.对东西方国情缺乏理性认识
C.反对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认识到开发民智的重要性
2024-03-26更新 | 389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坤一(18301902年),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研究留存的与其相关的史料,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部分与刘坤一相关的史料。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

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

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史料7《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史料8《新民丛报》(梁启超创办)

刊登《国闻短评:呜呼刘坤一,呜呼陶模》1902

史料9《清史列传·刘坤一传》

1928年出版

史料10《左文襄公书牍》(左宗棠)

1935年出版

史料11《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958年出版

史料12《义和团档案史料》

1959年出版

史料13《刘坤一遗集》

1959年出版

史料14《碑传集三编·刘坤一神道碑》

1978年出版

史料15《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1992年出版

史料16《洋务运动》

2000年出版

——摘编自冯静静、袁文科《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以刘坤一相关史料为例》等


(1)刘坤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上表对我们研究刘坤一在晚清社会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024-03-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905年,梁启超撰文指出, “种族革命者,民间以武力而颠覆异族的中央政府之谓也”,而清代先祖在入主中原前的生活区域亦在明朝版图内,因此他认为满人入主中原是“易主”而非“亡国”。这表明梁启超(       
A.开辟了全新的救亡之路B.思想由维新向复旧逆转
C.对清王朝仍抱有一定幻想D.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
2024-03-2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六)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便产生了民主模式之争,一度出现了矛盾,产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纷争。下列属于晚清时期出现的中国“民主模式之争”的是(     
A.中体西用和中体中用之争B.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之争
C.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之争D.照搬西方式民主与中国式民主之争
2024-03-15更新 | 26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