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   辰科状元策

1904年,甲辰科股试时,光绪以治国之策试举子。以下为该科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摘录。

·采能博采公论,慎逃贤绅,于治必有裨补,不必过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一也。

·兵者固必救之于平时而又精且多,然后可并立于群雄之间,所谓气力充而精神焕矣。皇上整军经武,士卒知学为先,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二也。

·中国商业不兴,漏卮日巨,欲图抵制之道,则宜扩充商务,如此则野无旷土,市无游民,精华日星,然后利权可挽。里土怏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三也。

·故欲正人心、端士习.必以明伦为先,欲明伦理必以尊经为首,此即国粹保存之义。皇上倡明文救.必以经学正其趋,此不得不因时制宜者四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春霖的治国对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研究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近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世界各国均要行走的历程,向外部世界学习则是后进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是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中国在原有的地区注国际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一个失去诸多主权的弱国,中国要努力恢复平等地位,这一过程并非每个国家所必经的。这两件事中,本应以第一件事为根本,为要务,但在近代中国(也不限于中国,若干后进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这两件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件事则成为第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法做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努力去做第二件事竟成为历史发展主线争取国家的独立平等被置于比兼取社会发展更为优先的地位。

材料二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规划,历经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民国史之中的部分议题一直难以避免引起各种偏见,两岸各自主导一类型之论述。本书则主要依赖史实做深度的描写、分析与比较。其中国民党史部分主要由台湾学者负责,少数曲大陆学者撰写,共产党史部分则由大陆学者执笔。这与近年来两岸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蒋介石的经验也相符合:台湾学者更能呈现蒋介石的成功之处,大陆学者则更能客观分析蒋介石的派系属性 发掘出蒋介石的个性与统治缺失之处,因而相互补足各自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位于台湾的学术机构每年接待许多大陆学者参观访问、调阅民国档案、参与台湾学界的学术活动,在我所任教的大学每一学期都有许多大陆来台的交换学生选修我的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从材料一中提炼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线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不解决好第二件事,第一件事就无从做好”的原因。
(2)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专著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何补益之处? 这种撰史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
2024-04-2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中的历史

清代后期财政收入结构情况(单位:万两)


——据《清史稿》《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清代续文献通考》等

1911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统计(单位:万两)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

晚清外债用途分类(单位:万两)


——许毅 金普森 隆舞华等《清代外侦史论》


(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
(2)材料中的信息对我们认识晚清时期经济转型的艰巨性有什么帮助?
2024-03-02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致汇编》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科学杂志。以介绍近代科学基本知识为宗旨,用语浅近,生动可读,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科学素养不深的平民阅读,并设有读者问答栏目。《格致汇编》出版60卷,主要内容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学等;另有科学人物传记方面如利玛窦、爱迪生、李善兰、徐寿等;还有工艺技术介绍,如啤酒、汽水、养蜂、碾米、纺织机械、火柴、望远镜、显微镜等。梁启超评价《格致汇编》中所载望远镜和显微镜“实为世界上加无限力量,其法尚新可读”。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提问者分布情况表

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北天津香港辽宁安徽直录江西北京湖南河南云南台湾美国总计
人数524534302821161263222111112260

——根据《格致汇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格致汇编》在传播西学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致汇编》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
2024-02-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东方杂志》(1913年)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不仅是润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摘编自《鲁迅评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现“潮流万派,毕趋共和”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的信息,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书写典范,塑造了中国传统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人历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观进行了彻底颠覆。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

——摘编自梁启超《新史学》(1900年)

·中国二十四史,以一朝为一史。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於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别为一时代。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梁氏新史学未能解决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史家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之间的张力问题。梁启超醉心于历史公理公例,甚至套用欧洲历史经验对中国历史作出脸谱化评判。……梁启超所援引的文明进步、社会进化观念,其实与真正的历史规律还有相当距离。

——摘编自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创立“新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新史学”的看法。
2024-0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权论与晚清海军建设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廷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必须广购战舰巨炮,联合北洋力量及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以此提升海军实力。1895-1898年,列强几乎把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都霸占并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使得“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成为朝内共识。美国学者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使晚清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权关乎国家盛衰、立国之道及经济发展,于是清廷在西方海权理论的指引下开展了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的近代化海军重建。清政府健全了各级海军指挥机构的设置,设立海军部并统一海军指挥,开始对海军军官授衔。清政府从西方国家购置多艘舰船并完成了从江、海混编到江、海分组编制;清政府还开始了象山军港的建设,又在烟台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警卫队;与此同时,天津北洋医学堂、烟台海军学校以及湖北海军学校等先后建立,清廷还向日本派出300多名官派留学生专门学习海军。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开始在西方海权理论指导下开展海军近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
(2)这场改革能否解决清廷的“当务之急”,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借款1600万英镑,利息为45,限45年还清。因关税抵额不足,另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江苏、湖北、浙江和江西四省七处厘金(清末至民初征收的国内贸易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即1%)抵偿部分债款。这一举措意味着庞大的厘金税收通过海关纳入户部直接管辖范围,地方财政收入将严重缩减。为弥补厘金抵债省份损失,清廷推出以昭信股票银为主,裁兵节饷、丁漕折钱平余款项为辅的拨补方案。却因拨补款的来源不够稳定,各种牵制因素变动不居,造成拨补虚悬的窘境。抵债省份和承协省份再三呼吁改变拨款无着的困局,但因调整难度大,随后又新增庚子赔款等筹款压力,户部对拨补方案仅作了微调,相关省份只能自行应对困局。清廷固执于“内重外轻”观念,财政调度能力渐趋低下,央地矛盾不断升级,演变成内外失信态势,这是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王静雅《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财政纾困筹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原因。
2023-10-03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部分高中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