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1911年12月8日,法国驻华公使裴格说:“本来是一场反满清皇朝的运动,突然变成反对外国人的行动,并且可能给印度支那带来一系列困难,它们也许会年复一年地骚扰边界地区,甚至引起我殖民地内部的混乱”同年,在马尼拉出版的《孙逸仙——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书中,赞扬孙中山“成为一群来自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暹罗(泰国的旧称)和菲律宾青年学生的热情鼓动者之一”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洲民族革命与中国革命同步进行B.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
C.亚洲国家结成了反帝斗争统一战线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024-03-21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2 . 传统北京剧坛基本皆为男性演员,即使是旦角也一律由男性扮演。1912年,在北京义明戏院股东俞振庭的邀请下,天津女伶赴京献艺,开创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随后掀起了各地女伶进京演出的潮流。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革新助推社会思想解放B.区域交流促进戏剧发展
C.男女社会地位已经实现平等D.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2024-03-0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任鸿隽(1886—1961),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任鸿隽认识到科学与国运的密切关系,辛亥革命后由“暴力革命”的追随、实践者转变为“科学救国”的倡导者。他坚持认为,科学家的职责不是身与社会政治,而是力行科学研究;“科学是立国的根本”并一再倡议将发展科学作为重要的国策。1915年,他与同仁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学》月刊;1925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专任秘书,在其努力下,该基金资助科学机构和大专院校,还派遣有志青年出国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学事业,他征得科学社同意,将科学社所有的设备等捐给了国家。

——摘编自侯春燕《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鸿隽“科学救国”实践的贡献。
2024-02-2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民国初年,虽然尊孔读经被明令废除,但各地的民间私塾或私立小学大多仍我行我素,读经不止。上海“为开明之地,各小学校读经者固类多废止,而各私塾仍多抱持不废”,广州之私塾“照旧读经,未能一律废止者亦尚有人”。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余孽妄图复辟帝制B.地方政府自行其是对抗中央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有限D.辛亥革命没有得到农民支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湖北三十八个县(州)相继宣布光复。在这三十八个县(州)政权中,充当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共五十七人,其中士绅(包括立宪派)二十三人;旧官僚二十一人;革命党人十人;会党首领一人;不详二人。由此可推知,辛亥革命(     
A.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B.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C.隐藏着革命失败风险D.属于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1年11月10日,浙江军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一个月内不剪除发辫者,剥夺其公民权,民众不满之声日烈,尤其是杭州城内居民害怕被剪去发辫均躲于家中,“城市蛰居不出者十室而九”,以致商业萧条。这反映出(       
A.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B.专制军阀迫害百姓
C.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D.广大民众盲目排外
2023-12-2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

——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

——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2023-12-2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 1911年10月—1913年4月上海等七市拥护民主共和观念的政党和社团数量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地名政党、政治性社团其他社团
社团数/个占本地比例/%社团数/个占木地比例/%
上海9975.63224.4
苏州743.8956.2
南京2382.1517.9
广州2852.82547.2
武汉3373.31226.7
北京5177.21522.8
天津3063.81736.2
总计27170.211529.8
A.民众普遍认可共和政体B.政府践行了主权在民理念
C.民主法治观念得到弘扬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期,钱穆发表《中国社会演变》,认为社会有它本身内在必然的发展。中国社会不会长停留在殖民化的状态下,也决不会再回复到宋明以来科举社会的老路去;并表达了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四点看法。

第一,中国社会决不能常靠古老的农村经济作中心,而且古老的农村经济也早已在此一百年来,给外来的资本主义荡溃无存了。中国社会之必将工业化,走上以新科学工业配合农业,先复兴本国社会经济,再配合上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经济圈中占一席位。

第二,中国社会决不能且亦断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现代世界潮流趋向的人,所同样首肯的。

第三,中国社会发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传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国民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推进。而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

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国智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则对社会发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会不会在盲目中发展,必先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方案出现。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社会演变》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