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2024-02-01更新 | 292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安徽专用)-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1873年王韬译)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法(佛)兰西革命歌”(1904年侠民译)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1920年马骥良译)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呼吁中国同胞:‘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与《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前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
3 . 进化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比较盛行。但在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式微。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已发生变化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践的失败
C.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D.政治环境推动社会改造新探索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礼制进行改革。当时铁路沿线地区不少县志上都有记载:“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随着铁路的延伸,西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广州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城市中推广,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如南满铁路线上的铁岭县,“近年又多行文明式结婚。延里中之长者为证婚人,设礼慕于堂,并设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来宾位次……证婚人展读证书,为之(新婚夫妇)交换饰物,新郎新妇行相见礼,随盖章,证婚人等依次盖章,作乐,唱歌,礼成”。在婚俗方面,沪宁铁路“路局中人为了人情味和生意眼”,率先推出“蜜月车”,把车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尽量为新婚夫妇提供方便。

——摘编自张之敏《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意义。
5 . 下表数据变化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1913-1921年中国关税征收额数量(千万海关两)

A.实现关税自主权的收回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C.群众反帝爱国斗争高涨D.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
2023-10-11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6 . 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B.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C.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社会改良依然任重道远
2023-11-23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四)历史试题
7 . 在近代的内陆城市中,武汉租界之多仅次于天津。下表是汉口各时期租界变化统计(比利时租界时间较短,未计入统计)。汉口租借地的变化(       
1895年以前1895 年以后1917年1924 年
英租界地英、法、日、俄、德五个租界地英、法、日、俄四个租界地英、法、日三个租界地
A.反映了英法日独占中国的局面B.表明了沿海经济发展超过内陆
C.缘于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影响D.体现了中国逐渐摆脱列强控制
2024·河北沧州·二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京政府时期关于《商会法》的争论商会是近代中国最早得到法律承认、由商人精英组成和领导的新式社团。19131月,以“联合商界,振兴实业”为宗旨的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正式成立。1914年,“因奉天商会联合会干预税务条陈,总统府拟取消联合会,并严格监督各商会”,颁布《商会法》。于是全国各地商会群起反抗。

政府指出,《商会法》“既经公布,根本业已变动,凡从前部准章程不在法律所规定者,当然一律无效”。而商会人员认为若“无全国商会联合会,则各省商人只知故步自封……难言利源广辟”,《申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又当商战剧烈之时,欲谋商务之振兴,实业之发达,非有全国商界集合团体为之联络研究进行”。

根据规定,行政各级官厅对于农工商会往来公文一律用“令”“批”,这实质上是将商会贬为行政官厅的属员,是各级行政官厅“微员职皆得令之……事权薄弱,商民势必被豪官猾吏鱼肉摧崩”。《商会法》对清末成立的各省商务总会只字未提,只承认本政府管理后成立的合法商会,并裁撤各省在清末抵制美国货、收回利权等斗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商务分会。经过多番斗争,大总统批示同意允许其进行自我改组,在争论中,有的商会强调“商情变化,与普通行政不同”,要求仍沿袭清末的旧例,“地方官厅对于商会有保护之责,无干涉之权”。还有的商会则揭露说,《商会法》规定“商会无一事不须秉承地方长官,层递周转,前清专制尚且祛除此种抑压,民国共和竟有此变本加厉政体”。

经过多番交涉以及袁世凯欲得到商界支持,这场斗争最后以商会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

(1)北京政府时期关于《商会法》争论的焦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场争论的爆发并由商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2024-06-02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明中叶以后这种由商人所建的会馆之所以出现,是经济因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比较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经济生产区域,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贱商的传统有所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商人及其职业的鄙视、敌对转而采取认同的态度,清康熙帝曾说过“通财贸之血脉者,惟有商贸。”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明清以来纵横捭阖的十大商帮,以全国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本地商帮与客帮之间矛盾频出。一些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的隔阂还不时造成纠纷和冲突,本地商人依仗其地域和人际、文化优势,常常欺侮、排挤外来客商。而这种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又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于是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明清商人同籍人士各出其力,通过在客地修建富有故乡文化特色的恢宏壮丽的会馆,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晓琴、石涛《对明清商人会馆产生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近代上海的同乡会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民国时期,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清末民初,随着新政的展开以及“社团主义”等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较之会馆而言,同乡会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同乡会一般都设有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察理事会。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比如,宁波同乡会按照会务的多寡设立了各种分工明确的专职机构。除此之外,同乡会更加注重外来人口的现实生活,还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救生”事项。

——摘编自邱国盛《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人会馆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会馆相比,近代同乡会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和近代同乡会设立的共同作用。
10 . 下表为1912—1927年中国纱锭数与布机数变化情况表。

年别

纱锭数/枚

布机数/台

年别

纱锭数/枚

布机数/台

1912

738332

2316

1920

3110546

15316

1913

836828

5980

1921

3191546

16324

1914

855196

6430

1922

3266546

16324

1915

975620

7830

1923

3380000

(缺)

1916

1238152

9030

1924

3581214

(缺)

1917

1280672

9530

1925

3587978

20991

1918

1456012

10926

1926

(缺)

(缺)

1919

2366722

13796

1927

3674690

29788

据表2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机制棉纺织品日益畅销B.棉纺织工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C.手工棉纺织业逐步消失D.列强纷纷减少在华开设纺织厂
2024-05-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名校高考预测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