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对当时(国民革命兴起阶段)的国共两党来说,“合则两利”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如果一定要说谁在这中间得到的更多,发展得更快,大约只能是国民党而不是年轻的共产党。大革命为什么失败?其决定的因素是客观的力量对比。

材料二   1944年豫湘桂大溃退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使大后方人心发生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在全国抗战中,国民党表面上看来依然是庞然大物,但它的政治地位和受民众信任的程度,却一步步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迅速地壮大起来,并且团结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24—1944年这20年间,国共两党力量的强弱变化是客观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从材料中任意提炼一条历史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政治生活中的“无形”资源,政党形象既是一个政党性质、宗旨、纲领、历史使命的外在展现,也是政党的重要政治资本和政治软实力,并与自身政治活动与执政事业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一个“大党”的形象终于在历史淬炼与时代呼唤中跃然而出。回顾“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既有历经生死考验的革命者与正义者的形象,也有在弱贫中突围的建设者与改革者形象,更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引领者形象。这些形象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犹如高高扬起的精神旗帜,始终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凝聚着伟大的力量。

——摘编自王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5-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素,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考察和研究历史,既钻进去考察细节又跳出来把握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主流本质,细察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摘编自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阅读材料,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围绕某一历史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分期问题展开论辩,主要分歧如下:

代表人物分期标准
胡绳、戴逸以阶级斗争为标准,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历史现实决定的
孙守任、范文澜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标准,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反动统治者,外国侵略势力起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选择上述某一标准或者自拟一个标准,运用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对中国近代史前期进行分期并予以说明。(要求:分期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广东在中国,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抗战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方面看,广东不但是新文化策源地,而且是旧文化的保留所。宋室南渡之后,北方人士之有气节与能力者,多向南迁移,因而我国固有文化重心也向南推进。这些固有文化在北方,因受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发生变化或逐渐湮没,而却存在于南方,而尤其是在广东者,实在不少……自中西海道沟通以后,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中国文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宗教上、教育上……都受了重大影响,逐渐趋于新文化的途径……因为地理以及其他原因,粤人遂为这种新文化先锋队,广东成为新文化的策源地。过去广东人曾利用这种新文化去推翻满清,去抵抗外侮,而今后,广东人愈要格外努力发展这种新文化,去抵抗外侮复兴民族……只要广东精神不死,不但广东前途乐观,就是中国前途也大有把握。

——摘编自时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广东与中国》(1939年1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广东精神与民族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许多仁人志士围绕着救国、强国的大议题,参考世界上种种思想学说加以研究、选择,认为其中比较适用的思想学说,拿来向国人宣传,互相推引,互相激励,更加发挥,演而成潮。如进化论、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来寻求救亡图存。

一一摘编自耿云志主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结合材料和中国近代史知识,选择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或一个社会群体对应上述所列某一思想学说,自拟题目如“严复与进化论”“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民族主义”等,并简要阐释该"人物或群体所宣传的思想学说在中国的实践。(要求:题目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照抄设问中题目)
2024-05-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8 . [“五四”纪念与时代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和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五四”纪念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五四”纪念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内涵主旨。以下是不同阶段《人民日报》“五四”纪念文本的十大高频词汇:

历史阶段高频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青年   革命   阶级   斗争   社会主义   学习   劳动   运动   思想   人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   中国      社会主义   建设   历史   思想   人民   精神 伟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   中国   时代   青春      奋斗   伟大   人民   中华民族   实现

——摘编自苏继文等《论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话语》

根据材料,围绕“‘五四’纪念”主题,选取《人民日报》“五四”纪念文本的一个或多个高频词,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七市州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人类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何种关系,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敌视对立只会带来危害。

材料一   2023327日至47日,原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原主席马英九赴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马英九此行对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国共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反之,每当国民党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发动对共产党和人民的围剿、内战,就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今天,台湾省的国民党应当以史为鉴,积极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才能为自己和台湾同胞带来福祉。”

——摘编自汪景丽《试论国共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

聚焦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日关系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美苏关系1942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各国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为了压倒对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大力研制、发展核武器,两国都维持着一支在和平状态下不必拥有的庞大的常规部队,军费开支太。
法德关系1951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德之间进行一系列会战,最终德国战败。1919年,《凡和赛和约》签订,德国被宰割。1940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贝当政府投降。

——杨栋梁《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阅读上述材料,材料一认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材料二认为“国家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2023-09-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