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描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1984年6月,田中正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书中否定南京大屠杀,也为松井石根作无罪辩护。该书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杀人比赛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东京日日新闻》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砍杀中国军俘虏“试斩”的照片(日军自己拍摄)

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自己拍摄的活埋中国平民的照片

材料四: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对于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用“走向战争”四个字高度概括。他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关于危机,也有学者解释:大危机英文叫Great Depression,它含有危险(Danger)和机遇(Opportunity)的两重内涵。


试以“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024-03-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抗战的胜利原因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A.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1937年7月,蒋介石庐山讲话,发表准备抗战的内容
C.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D.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2024-03-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中人

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
2024-01-12更新 | 4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歌中的历史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歌曲,其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中国古代没有国歌,自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日益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近代中国国歌几经转变,某兴趣小组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

材料一   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年创作,1795年确定)曲谱及歌词(节选)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

光荣一天等着你!

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

嗥叫祖国土地,

他冲到你的身边,

杀死你的儿女和妻。

武装起来,公民们!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中国两个政府颁行的国歌(节选):国歌甲: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国歌乙: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三   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歌》(1924年创作,1930年颁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1949年确定)曲谱及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1)《马赛曲》的创作者法国人鲁热·德·利尔(1760—1836)可能的经历包括(     )(单选)
A.听闻英国爆发“光荣革命”B.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
C.见证《人权宣言》的颁布D.翻译《共产党宣言》

(2)请根据歌词内容,判断材料二两首国歌分别来自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哪个政府?简要说明理由。
(3)有关《三民主义歌》叙述正确的有(     )(双选题)
A.该歌创作时的时代口号为“打倒列强除军阀”
B.该歌反映出当时中国全面西化的时代潮流
C.该歌成为国歌时国共两党正处于合作期间
D.将该歌颁行为国歌的政府为南京国民政府

(4)《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单选)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国歌的变迁?
2024-01-12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奥运会与中国“回响”。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文简称“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材料一:《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中国首届全运会通告)(下图):……世界日趋于竞争而国民苟安于文弱,其不为天演所淘汰者几希。今年以来吾国始知讲求体育,尚未能几与未进,按泰西各国(注:泛指西方国家)每四年必举行万国运动大会(注:当时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称呼),各国均派代表与赛,惟(唯)中国未与其列,可耻孰甚!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1910年7月17日《申报》   

材料二:“回响”——奥运会的中国“第一”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6人代表团参加第10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只有短跑选手刘长春一个人比赛。《大公报》报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1936年第11届德国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术表演队”第一次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第15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这届奥运会之后,由于国际奥委会一直拖延关于“一个中国”的认定,蓄意制造“两个中国”,因此,我国也和奥委会中断联系。
1984年在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许海峰为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79年,国际奥委会宣布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运会后,我国才正式在1984年重返奥运赛场)
20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以51枚金牌第一次居于奥运会金牌榜榜首,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奥运会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202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主题是:“一起向未来”。北京成为全球首座同一个城市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

(1)材料一《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发表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何会提出关于中国与奥运会的三个问题?
(2)材料二中为何《大公报》在报道中称“此刻国运艰难”?
(3)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奥运会“回响”的特点。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奥运会与中国“回响”?
2024-01-11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回望长安。

20237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长安,不止是诗歌家园,古都遗存,更是中国重要历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了早期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1)。与其他许多文化遗存一起,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今西安)。青铜器何尊铭文(2)中记载了此事,并成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创造了新的统治模式(3)。

西汉定都长安,随着张骞通西域,这也成为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学者评论,“尽管西汉王朝和早期罗马帝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但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地位来看,它们旗鼓相当,同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4)。

东晋时(5)从这里西行至天竺取经,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佛教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

唐朝是长安城巅峰时期,它见证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交往规模的扩大,也见证了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化繁荣时期(6)。

随后,明清时期,西安的人口规模也逐渐扩大(7),城市不断发展。

晚清时期,西安目睹了西方侵略战争中统治者的西行避难。民国时期,也目睹了军阀混战时人民的苦难。1936年,在时局的影响下,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转折点,开启了新阶段(8)。新

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开启新篇章,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继续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1)该遗址中,典型器物和主要栽培作物为(单选)(     
A.彩绘陶器、粟B.彩绘陶器、稻C.蛋壳陶、稻D.蛋壳陶、粟
(2)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字书写载体都各具特色,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双选)(     
A.楔形文字、泥板B.印章文字、绢帛C.玛雅文字、纸张D.象形文字、纸莎草
(3)西周的统治模式为(双选)(     
A.宗法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
(4)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选择任一视角,举例说明两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记忆?
(5)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单选)(     
A.玄奘B.僧一行C.鉴真D.法显
(6)请选择合适的史实填入对应方框。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新罗、日本大量留学生来华   C.孙思邈《千金方》   
D.设西域都护府   E.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F.裴秀《禹贡地域图》
对外交往扩大民族交融深入文化成果丰厚
(7)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西安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
(8)“时局”和“新阶段”分别指什么?
2023-09-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铁血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咄咄攻势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杭日怒潮,在这铁与血的岁月中,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简章。

(1)在梳理抗日战争史时,同学们找到了多张历史照片。请将历史照片与下列主题进行匹配。
①局部抗战   ②日军暴行   ③正面战场   ④敌后战场   ⑤东方主战场

小卢想要以“日军暴行”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她选择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有关日军入侵南京的日记节选


材料二   毫无疑问,在日军侵略中国的14年中,出现过无数难以付诸笔墨的暴行。我们永远无法巨细无遗地了解,在千千万万个曾经遭受日军铁蹄蹂躏的城市和乡村中,究竟有过多少悲惨事件。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发生在南京的惨案,因为当时的一些外国人亲眼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将消息传播给世界;另外,一些亲历大屠杀的中国人侥幸生还,成为目击证人。

——【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注: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张纯如实地采访了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为了写此书,我专门将《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当时称《东京日日新闻》)、《读卖新闻》三家报纸(注:此三家报纸均为日本刊行报纸)193712月至翌年2月,即发生所谓“南京大屠杀”那个时期的缩印版复制下来,对当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详细查阅……但翻遍这三家报纸的所有版面,却不见有关杀人、强奸的片言只语。

——【日】田中正明《“南京大屠杀”之虚构》


(2)请补全材料一中作者信息。
(3)与前两则材料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
9 . 近代戏剧改良。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剧坛上一次涉及到戏剧观念、戏剧创作和若干重要剧种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戏剧运动。

材料一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02年,最初的倡导者是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各种新型传奇杂剧剧本创作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剧种的改良活动也陆续起步。最早感风气之先的是川剧。1904年,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不仅集资修建了一个叫做“悦来茶园”的较新式的戏园供演出用,而且邀集了黄吉安、赵熙等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时规定了较具体的有关演出和考核、奖惩伶工的办法,以提高演员的演艺和从艺的事业心、责任感。这不仅使近代川剧产生了一大批由文人创作或改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新剧本,如《柴市节》《闹齐宫》《情探》等,而且使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迅速提高。

——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材料二   话剧的出现为戏剧改良注入了新动力。1920年代初,一些地方知识分子支持在悦来茶馆演话剧。192012月,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以万春茶园为舞台演“新剧”,并联合各新剧团到成都各校演出,推动社会教育。联合会宣称其目的是“启发民智”,而非谋利,要求警察在当前“军事戒严期间”帮助维持秩序。因为演出收入用于“公益”,联合会要求免除当时必须征收的“伤兵捐款”和维持秩序的“弹压费”。1931年,摩登剧社在大舞台戏园演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剧目《山河泪》,吸引大批观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社相信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剧能够激励人民“同仇敌忾”。

——王迪:《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1)材料一中“川戏改良公会”成立的中外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演出与2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认识近代社会变迁与戏剧改良的关系?
2023-06-27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永远年轻的三毛

“三毛”是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著名儿童形象。张乐平自 1935年至 1992年,创作了三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某校历史学社计划以“永远年轻的三毛”为题举行画展。

第一步:选取典型作品;


(1)根据作品创作时代,在下方时间轴上选取对应的时代背景。

A.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B.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国统区面临着统治危机 D.一年前中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完全胜利

第二步:解读历史信息;



(2)图3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统区:(       
A.恶性通货膨胀 B.坚持独裁统治
C.镇压学生运动 D.掠夺民族资本
(3)与图4密切相关的主题词是:(       
A.求同存异 B.科教兴国
C.联产承包 D.一国两制
(4)画面呈现:“虎”吞中国版图隐性信息:寓意日本在当时先后制造了(     
A.济南惨案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西安事变
(5)画面呈现:警察抓走打虎孩子的隐性信息: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政策(     
A.国共合作 B.攘外必先安内
C.焦土抗战 D.沿海工业内迁

第三步:管窥作者心态;

漫画作品中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隐含着作者对于时代局势的看法和心态。


(6)请以图2为案例,推测作者的心态或对局势的看法。

第四步:研究史料价值;

为更好了解“三毛”,历史学社对“三毛之父”张乐平进行了研究,并发掘了部分史料:


(7)有人认为:《三毛从军记》是抗战胜利后的作品,非原始史料;漫画属绘画作品,含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难以客观表现史实,故史料价值不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图2漫画的史料价值。
2022-12-2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