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由于价值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这说明中共中央
A.试图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
B.总结了“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
C.反思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D.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
2 . 1958年7月26日苏联大使馆安东诺夫向国内报告说“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急剧增长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这个政策在党研究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过程中得到了反映。”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了苏联对中国的认识
B.苏联同志对中共的国内政策持赞同意见
C.195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正确
D.苏联该报告意在讽刺中国大跃进的失误
3 . 1957年10月,《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在去年秋后刮起一阵邪风,放松甚至放弃了四十条纲要的目标,结果是消极因素上升,右倾思想抬头,农业生产就吃了亏”,要求农村干部群众打破“生产已经到顶了”的保守思想。据此可知
A.农业大跃进运动已开始启动B.对国情的认识存在保守思想
C.一五计划后期冒进倾向明显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暴露
2020-03-2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卷(七)文综历史试题
4 . 1961年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了37.3%,1962年继续下降18.9%;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50万余吨压缩到1961年的165.2万吨和1962年的120.8万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降幅更大,1961年总投资额比1960年减少60%,1962年再压缩55%。这些做法
A.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落实了此时的经济建设方针
C.改变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D.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A.“双百”方针B.“863计划”C.“星火计划”D.“科教兴国”
6 . 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由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此期间农民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挂靠社队企业也可以开办工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1976年某些地方的家庭工业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这一现象
A.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
B.说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井没有断层过
C.是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说明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已被纠正
7 . 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2019-12-04更新 | 1147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A.推动了经济结构改革B.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9-12-01更新 | 268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我国1960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196233.630.336.1

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开展
10 . 照片是历史的见证,是重要的史料来源。根据图片及相关知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转变
B.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建设热情
C.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D.该时期仍然取得一定的成就
2019-07-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