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时代的雅典妇女,从其出生到出嫁之前都受父亲监护监管,活动主要被限制在闺阁之中,学习纺织、烹调等家务事;出嫁后受丈夫监管,主要从事子女生产、养育和家务操持等事务,极少有外出活动的机会。雅典法律规定,妇女无权继承遗产,不得与他人订立契约,不得在法庭起诉作证,无权立遗嘱,不得向别人借贷数目稍大一点儿的钱款、债务等等。作为公民的妇女,被隔离于公共事务之外,不能就公共事务发表看法、讨论。

——摘编自沈逸舟《浅谈古希腊城邦时代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基于雅典妇女地位的考察》

材料二   ……可供她们选择的职业不断增加,如打字、速记、电话接线、电报、售货、教学、护理、秘书等等。1851年,英国只有19名女办事员,到八十年代末已达近23000余人。1851年全国女教师70000人,1901年增至172000人。

——摘编自马缨《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

材料三   本校开办的目的,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现在办学亦是要培养人才……所谓真学问,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批判的眼光,研究分析的功夫,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和观察的结果,那么所得着的,才是真学问,活学问……人格的重要是最明显的,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女子还是很少,所以对于社会,有一种为领袖的责任。

——摘编自著名爱国女士吴贻芳就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时的《就职致辞》,1928年11月3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51年后英国妇女的就业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吴贻芳女士就职演讲体现的治学理念与时代精神。
2024-05-0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希腊世界与中国部分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希腊世界中国
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
公元前406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403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
公元前387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54魏齐桂陵之战
公元前338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24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18(第一次)五国联合(合纵)攻秦
公元前260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323年-

公元31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秦逐渐统一天下;汉建立并巩固大一统帝国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从文化上来说,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我们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从文化底蕴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进入国家文明之后的第一时期中,两国的历史脚步所表现出的国家文明特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国家文明的突然中断性,与古印度文明的突然中断性极其相似,都是强势异族入侵,都是原生文明毁灭,都是陷入黑暗与深渊。早期中国的国家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轮次分明、记载翔实,国家行为非常有力而活跃,国家制度的体系化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独立文明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家文明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主体传承性与连续性递进的发展性。

——摘编自孙皓晖《早期中国与古希腊文明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历史演变的共性与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特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角度简析当时中国和希腊历史发展趋向出现差异的原因。
3 . 【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概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2021-07-06更新 | 331次组卷 | 2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

——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

材料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时期被称为“瓦尔纳”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代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白种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在借贷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婚姻家庭方面严格限制不同种族进行通婚。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到11世纪时,学者扎克·得·维特里就欧洲社会的等级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这种等级的划分不仅是由各等级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且也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进行安排的,人中间因才智差异而形成等级,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总之,“等级是以社会划分为阶级作为前提的,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 西欧中世纪的等级制是封建主集团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的结果。

——摘编自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与中世纪西欧等级制度共同的优缺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从东部边陲到西南边境的广袤地区都被不同的道路以及分布在沿途的驿站所连接,其中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并提供基本的补给。据现代学者估计,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依靠波斯帝国的中继系统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500公里的距离,帝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并维护道路与驿站,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为了更便捷地获取情报和使命令快速下达,罗马帝国在其广阔的统辖地区到处设立驿站,依靠一站接一站的办法,沿着罗马大道一天跑上100英里也没有问题。驿站的管理者主要是由市镇议会任命的包税人,驿站周围居住的居民负责驿站的维修,道路沿线的城镇为信使提供食品和马匹。驿站主要服务于公务来往,只有拿到皇帝或级别较高的官员颁发的通行证后,才可使用驿站的服务,并按公示固定付费,对违规使用通行证的人,按照法律进行严厉的惩罚。

——摘编自葛臻明、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驿站建设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帝国驿站建设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8 . 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3/4的国土是山地,仅在崎岖山崖间有少量耕地,遭遇人口增加或自然灾害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他们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无以为生的平民、寻求财富的工商业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都是殖民的主体。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星星点点的众多城邦国家。柏拉图曾说:“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摘编自崔艳华《浅谈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

材料二:在大流士时代,波斯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517年)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面对辽阔疆域,大流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并直接向他汇报;军事上划分为五大军区,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行省总督不管军事;在中央建立以国王办公厅为首的庞大管理机构,一切政令由中央发往各行省。大流士还让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制定法律时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与文化采取宽容态度、完成了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

——摘编自任宪宝《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向外扩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流士改革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古代文明扩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君士坦丁堡城内,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黑海北都各草原民族的商品进入,珍贵的队服装、土著纺织品、首饰珠宝、梳柔毛皮、皮革等调剂着新罗马贵族们的口味。查士丁尼一世派人成功地从中国获取育蚕制丝的秘密,在君士坦丁堡建立起国家拉制的丝绸出口使之逐渐成为拜占庭帝国最兴盛的手工业。“黄金角”沿河地带的巨大商业区汇集着全国各地的商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各种肤色的商贾身着各国服装来来往往,人们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易。

——摘编自陈志强《古罗马的文明传承——千年明珠“新罗马”君十坦丁保》

材料二   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索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辏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开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市场。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创建因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之宫”,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

——摘编自何新《巴格达城曾经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君士坦丁堡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格达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以地小山多为其地理环境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希腊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人口已经多到不能糊口的程度了”。希腊人需要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同时,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斗争中破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利益集团,被迫去海外谋生。

——摘编自王文峰《古风时代希腊海外殖民运动考察》

材料二   在公元前750—前550年,希腊城邦不断向外殖民,虽然在黑暗时代(公元前1200—前900年)希腊就开始向外移民,但这一轮移民潮是希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向外移民运动。他们从希腊本土出发,不仅移往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这些传统殖民地,而且远至黑海沿岸、亚平宁半岛南端、高卢南部和北非部分地区。希腊对外贸易发展对这次殖民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殖民地有它的商站的功能。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前8世纪中期希腊海外殖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750年至前550年希腊海外殖民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