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22-23高一下·河南洛阳·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
2023-05-09更新 | 96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一下·河南濮阳·期末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其99%以上的时间里都生活在没有国家的社会里,公元前3500——前3000年一些地区率先独立形成国家,随后在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河谷和秘鲁沿海等地分别形成国家。·····早期国家是从中心村落与周边从属村落构成的村落群这样的小型部落国家脱胎而来,有的发展为城邦国家,有的则演变为乡村国家或邑制国家,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城邦国家和诺姆国家(以主神庙为中心形成的小型原始国家)这样的小型国家在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国家体系中逐渐走进死胡同。中型国家特别是大型国家比起小国寡民的小型国家来说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因此,王国、帝国等中型、大型国家才逐渐成为国家规模这个维度上国家形态的主流。

——何增科《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二 从古代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帝国时代无疑是其社会经济处于繁荣的时代,广土众民的帝国开疆拓土往往达到其文明所能触及的最远地区,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古代帝国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它一方面通过战争结束了古代世界分散割据的小国林立状态,另一方面则通过文明的融合成为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更大中心。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历史上“率先独立形成国家”的地区的地理位置,概括说明人类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代帝国兴起的原因,并以古代世界某一帝国的史实为例,说明古代帝国在促进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2023-07-03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二下·广西百色·期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开通,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贸易发展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023-07-17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缩影

英国西欧大陆内部的传媒中介传播者原创者
英文字母
(公元7世纪)
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一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
造纸术
(1494年)
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一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
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
印刷术
(1477年)
法国一意大利一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古代中国(公元7世纪)

——摘编自徐善伟《全球史视域中的一本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材料二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17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以后的岁月里,这种“中国热"对于欧洲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

材料三   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传播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运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外文化交流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8-02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知恩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历史观念看,汉唐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三条道路:北方草原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唐时代,这三条道路上的交流媒介,主要分三类:使节、商旅、宗教人士。以这三种媒介进行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彼此的历史进程,但在当时的文化发展中是有很大影响的。

       ——摘编自张绪山《整体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几个典例》

材料二     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以品德为原则,君主政体以荣誉为原则,专制政体则以恐怖为原则。中国的政体是一个混合政体,因其君主的广泛权力而具有许多专制主义因素,因其监察制度和建立在父爱和敬老基础之上的美德而具有一些共和政体因素,因其固定不变的法律和规范有序的法庭,视坚忍不拔和冒险说真话的精神为荣耀,而具有一些君主政体因素。如果说,因疆域之大而使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那么,它或许就是所有专制政体国家中之最佳。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简析汉唐时期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的历史背景。
(2)概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并分析其主要目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所有古希腊人一样,对亚历山大来说,文化、思想和机遇,同样还有威胁统统都来自东方。于是,他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实力最强大的帝国:波斯。他东征的速度和广度令人难以置信。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尽管常常被人们忽视,他留在身后的巨大遗产,以及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汇融合。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但他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转瞬即逝的:它们翻开了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片地域的历史新篇章。亚历山大死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古希腊的思想、观念和意象逐渐传入东方,人们目睹了渐进的但确定无疑的希腊化进程。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传教士是与商人一起东来的,西洋宗教在中国登陆之后,比商品走得更远,甚至深入穷乡僻壤。西洋宗教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但它比商品和大炮更多地输来过“西学”,并以此影响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印度精英人士,如提拉克、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就非常注意发扬和利用印度传统文化,推动印度的民族独立进程。殖民时代的教育基础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涌现推动了独立后的印度走上了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由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印度教包含的一些消极因素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根深蒂固,成为印度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因此,在印度这样一个受宗教影响如此之深、如此之广的国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整理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亚历山大的胜利很容易被视作是昙花一现”的原因,并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影响。
(2)阅读材料二、三,在“战争与文化交锋”话题下,自拟主题,运用近现代的相关史实,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09更新 | 231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下·广西·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023-06-02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第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8 . 帝国

材料一 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

上图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贵霜帝国存在于约1——3世纪中亚和南亚地区。图中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

材料二       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

阿拉伯帝国简史                                                                 

       
7世纪
阿拉伯国家形成       
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13世纪帝国被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管理
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灭亡

英帝国简史

16——17世纪初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建立东印度公司
17——18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20世纪初工业革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阿拉伯帝国和英帝国兴衰历程的差异。
2023-05-08更新 | 575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秦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呈现始于两汉,魏晋之际达于极致。《后汉纪》《后汉书》等记载的大秦:大秦国一名黎轩,“在海西”,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其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确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我们不难发现,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稍加比对,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

——摘编自庞乃明《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材料二 在古代西方人憧憬的超远国土中,“丝绸之国”似乎是他们尤为钟情的对象。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认为,“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心”。思想家卢西安宣称,“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史学家马塞里努斯认为,“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

——摘编自邹雅艳《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形象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中国”获取罗马帝国形象的渠道。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形象生成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